“公紀,不知不覺,我們並肩作戰已經十年,當年在江油關,你我為了蜀漢危亡,率軍北上漢中、關中,如今為了解救冀州、幽州百姓,我們再一次戰鬥在這井徑關,你說等天下安定了,你我一起,到江油關、劍門關、陽平關、潼關、雁門關,虎牢關,還有這井徑關,走一走,看一看那些長眠的老前輩、老兄弟可好?”

趙廣的聲音低沉,這復興大漢的征途上,從不缺少英雄,在戰死的將士中,許多人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但他們同樣值得紀念和敬重。

傅僉本來有些拘束,畢竟多年未與趙廣暢談,他也不知地位高了之後,趙廣是否還和以前一樣,此時聽到趙廣還掛念著昔日戰死的袍澤,不由得眼眶泛紅起來。

——

常山郡,真定,距離趙雲鄉里還有十六里地。

這裡已是太行山脈餘脈,屬於丘陵起伏的地段,因為遠離交通要道的緣故,趙雲的故鄉的鄉邑還算完好,漢末時的小村落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了一處人煙繁密的塢堡。

太平年代,分散而居。

戰亂時節,聚族而居。

漢人自古以來,就明白這個道理,塢堡對於生活在這裡的百姓來說,就是他們最為堅強有力的依靠。

這座塢堡的主人,複姓夏侯,單字一個澤。

夏侯、趙兩家姓氏相鄰,夏侯澤的祖上夏侯蘭,其實也曾是蜀漢軍中的一員。

在《雲別傳中》有一段記載,“先是,與夏侯惇戰於博望,生獲夏侯蘭。蘭是雲鄉里人,少小相知,雲白先主活之薦蘭明於法律,以為軍正。”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夏侯蘭是曹操部將,隨夏侯惇參加了博望坡之戰,為劉備軍趙雲所擒。夏侯蘭是趙雲的同鄉,少小相知。趙雲請求劉備不殺夏侯蘭,因夏侯蘭明於法律,推薦他成為軍正。

軍正屬於軍隊中的文官一級,這也說明夏侯蘭武力不行,後來的際遇也證實了這一點,章武元年即公元221年,劉備領大軍攻伐吳國,夏侯蘭隨同出戰,結果時運不濟,夷陵漢軍大敗,夏侯蘭也不幸死於亂軍之中。

夏侯蘭死後,其子見蜀漢已經勢落,也沒有了再在益州發展的心思,便想著迴轉冀州,到了夏侯澤這一輩,感到胡虜威脅越來越大,家鄉兵荒馬亂,就再召集鄉人聚整合堡,用於自衛防禦之用。

這樣的塢堡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幾乎遍佈了整個中原,也是漢人在兩晉朝廷不給力的情況下,只能靠自己保護自己的唯一方法。

小股盜寇和胡虜,塢堡確實能發揮作用。

但遇上如石勒,石虎、劉靈這樣的大股胡虜,塢堡的作用微乎其微。

可恨的是,東晉偏安朝廷面對北方漢人的困境,卻依舊不肯給矢志北伐的祖逖軍隊,這使得祖逖、劉琨兩個漢人英雄有能力卻得不到足夠的發揮。

夏侯澤這幾年來苦苦維繫塢堡甚是不易,劉宏在佔領正定之後,有幾次遣了胡騎前來塢堡恐嚇,命令夏侯塢堡出兵跟隨趙軍作戰。

這一回,聽到胡虜竟然被漢軍打跑了,而且還是被趙雲的兒子趙廣打敗,夏侯澤連忙跑到趙家祠堂內,將趙家最長的老族長給請了出來,在告知趙廣的身份之後,又急修書一封親自帶到正定,邀請趙廣回祖籍祭先。

認祖歸宗。

這是人之常理,趙廣自然也不例外。

夏侯澤在前引路,趙廣帶著薛季、祖逖還有親卒五百餘人迴轉塢堡,父親趙雲的故里趙廣不管是穿越前,還是穿越後都沒有來過,不止是他,就是前幾年去世的兄長趙統也沒有。

趙統是在趙廣和諸葛婉成親後的第三年去世的,走的時候很是安詳,對於他來說,雖然自己的一生平平淡淡,但能看著趙廣從平平無奇的軍侯,一路做到漢國的大將軍,就已是最大的幸福。

老族長年紀已有八旬,已經老得走不動路了。

按他零零散散的敘述,當年他曾經跟著趙雲作為義從,加入了公孫瓚的軍中,他們那時的名字叫:白馬義從。

前三國時期,湧現了許多讓人熱血奔湧的強悍精銳部隊。

白馬義從就是其中之一。

而它們最為經典的戰術,就是遠戰用弓矢,近戰用馬刀和短矛殺敵,聚如雷霆,散如雲煙,賓士如風雨,那些北方草原上的胡族部落聽說白馬將軍的輕騎兵殺到,立即驚惶四散。

趙廣陪著老族長聊著過往,傾聽著父親趙雲年輕時的事蹟,心中波瀾起伏,思緒難平。

那個白馬銀槍所向無敵的俊朗將軍,那個轉戰南北,長坂橋前七進七出的常山英雄,他是自己的父親:趙雲趙子龍。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