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羊祜杜預很無奈(第2/2頁)
章節報錯
杜錫一心想要擺脫司馬氏的束縛,而身在晉國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唯有一個辦法,就是投奔漢國。
杜模與杜錫心意相通,兩人又低首商議了好一陣,杜錫答應,將杜預的行蹤和晉國洛陽守軍的動向及時相告,這也算是向漢國一方遞上了投名狀。
杜預此時,還在洛陽龍門一帶的校場上操練人馬,完全不知道長子杜錫已經將他給賣了。
羊祜的身體虛弱,不耐寒暑,其他人來練軍,羊祜、張華都放心不下,吃苦受累的也就只有杜預了。
其實,杜預的年紀僅比羊祜小一歲,但就身體狀況來說,卻要比羊祜好太多,大脖子病雖然讓杜預倍受折磨,但卻並不致命。
形象難看一點又有什麼關係?
杜預是靠才華吃飯,又不是靠臉袋討好女人吃飯。
這些日子來,經常與杜預一起在校場出現的官員,是前晉國中書令張華,之所以加一個前字,是因為張華的官職調整了,從朝堂的中書令變成了洛陽太守。
張華對此雖有怨言,但在洛陽守任上,還是一樣盡心盡職,他與羊祜、杜預都是做事情的人,彼此之間相處也和睦。
從朝中重臣到一方太守,張華被排擠出了晉國朝中的核心官員圈子,這是必然的結果。
相比賈充、荀勖等人的無恥和不擇手段,張華太過於正直,也不會變通,不會討好司馬炎,就算在地方上政績不錯,也沒有辦法長期在朝中立足。
在歷史上,張華力主伐吳,與杜預一起為晉國統一立下大功,但很快就被排擠出了朝堂,不得不出鎮幽州,在地方官任上政績也是相當不錯。
這裡還要多言一句,張華相傳是張良之後,其九世孫張九齡也是唐朝的名相,張華還編纂了中國第一部博物學著作《博物志》,范陽張氏也是傳承了數百年的名臣世家。
“茂先,這馬上就要征討河內郡了,軍中卻是缺糧,不知郡府有何良策補了這缺口,要不然的話,將士上陣士氣不振,仗就難打了。”
杜預憂心沖沖,一邊察看佇列,一邊對張華說道。
張華年紀在四旬上下,比杜預要小了十歲,算是其後輩,聽杜預相問,無奈的搖頭:“既然輕車將軍相同,華也不敢隱瞞,河內淪陷之後,洛陽的糧秣只能依靠河南尹一帶的出產,而去年王鎮東的人馬在宛城連番征戰,河南地屢遭戰亂,百姓逃難,又哪有什麼糧秣可收?”
洛陽一帶,曾是晉國的腹心之地,幾無戰事。
但隨著襄陽、長安等地易手,洛陽也成為了漢、晉、魏三國爭奪的要衝,最近一年裡,晉漢之間倒是沒發生什麼大的戰事,但晉魏之間卻是兩軍對峙,戰火四起。
所謂對峙,也就是兩軍紮下營盤,相互瞧對方不順眼,罵罵陣,討討敵,但又不真的開打,這種情況對糧秣後勤補給的考驗最大。
當年官渡之戰,袁紹大軍就是因為烏巢糧秣被焚,才被曹操以少勝多打得大敗,而為了支撐王渾、孟觀兩軍在宛城前線的戰事,洛陽方面也是竭盡了全力。
杜預長嘆一聲,道:“軍中缺糧,陛下卻又連番催促北伐,這朝中又是屑小橫行,茂先,要是你還在朝中,又怎會有這等荒唐之事?”
張華眼神一凝,搖頭道:“此一時彼一時。如今我的話,陛下也不一定聽得進去。糧秣之事,我再催促各縣儘快上繳,起碼給北伐軍湊齊出徵的糧秣,至於後續的補給,可能要依靠河內就地征剿和溫縣方向的支援了。”
河內郡近一年在漢國的治理下,漸漸有了復興的起色,張華雖然不想擾亂民生,激起民憤,但現在情況緊急,他也顧不得了。
而在開封的晉國朝堂來看,荀勖、賈充等人早就認為,河內已經是偽漢的疆土,那裡的百姓也不再是晉國的民眾,朝敵國的百姓徵收糧秣,順裡成章根本不用猶豫。
民心向背。
就在一念之間。
河內郡的民心,也隨著漢、晉兩軍對民眾的態度不同,開始出現有利於漢國的苗頭。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