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知行合一(第2/2頁)
章節報錯
按照趙廣的設想,仿照唐時長安模樣,分工明確的坊里正在規劃,負責這一項事務的陳壽已經忙得焦頭爛額。
陳壽怎麼也沒想到,這長安城擴建和改建任務會落到自已頭上,但趙廣卻理由充足的對他說:“承祚,你可知道知行合一的道理,讀萬卷書,行千里路,這沒有實踐的經驗作為基礎,你書寫的再好,也是水上浮木、空中樓閣,徒被人指責笑話。”
知行合一。
趙廣的這一句話來自於明代著名的心學家的王陽明,在三國這個時代說出來,是心學流的精髓,殺傷力非同小可,陳壽自詡讀書方面少有遺漏,但知行合一卻從未聽說過。
“君侯,這是春秋諸子,還是戰國百家的學說,我怎麼沒有看到過?出自哪一家的言論?”陳壽急切的追問道。
“哈哈,承祚要想知曉,先把這長安城建好再說。”趙廣見陳壽上勾,心中不由得大好高興。
忽悠一個史學家幹實事,做實績。著實不容易,但瞧著陳壽最近越來越往書呆子方向發展,趙廣覺得有必要好好的糾正這一傾向。
三國的歷史,自然有人去記錄。
至於陳壽,還是先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爭取跟上關中根據地的發展步伐。
陳壽被趙廣推著往前趕,和他一樣痛苦的,還有魏容、寇林、馬承等一幫從隊率、都伯、軍侯升級上來的將校們。
實戰經驗他們一個個比誰都豐富。
但理論卻是一摸黑。
具體這仗為什麼這麼打,沒幾個人能講明白,許多時候,他們還不如參軍李球說的清楚,講的明白。
這一次,這幾位老資格的將校被趙廣悉數一網打盡,全部抓捕進了陸軍學院,成為大漢長安陸軍學院的第一批學員。
學院的開場白,是趙廣厚著臉皮宣讀的致詞!
這類的歡迎詞,後世網路上抄抄就是一大堆,只要改幾個字就行,趙廣有系統面板的加成,記憶力方面提高了不少,一篇洋洋灑灑的範文宣讀下來,半個時辰還沒有結束,讓聆聽的魏容、寇林等人一個個不自禁的昏昏欲睡起來。
軍事學院開課的第一講,是大將軍姜維主講。
姜維的高超軍事指揮能力有目共睹,尤其是區域性戰場的戰術方面,可以說爐火純青,他第一課講的案例:沓中劍閣回援阻擊戰。
這是一場敵我力量懸殊的著名戰役。
蜀漢軍隊面臨的困難,比想象中的要大的多,而姜維的指揮才能,也在這一次戰役中發揮的淋漓盡致。
幸好,諸葛詮並不喜好軍事,沒有在陸軍學院的學員中,要不然的話,聽到自己老父親被戲弄的團團轉,只怕臉上要掛不住。
在加強將校軍事能力培養的同時,趙廣開始在關中的縣、亭、裡三級組建民兵組織,縣設都伯一名,領五十人,亭設隊率一名,領二十人,裡設伍卒一名,領五人。
趙廣這一舉措的目的,就是建立軍隊的預備役隊伍,為下一步的根據地擴張和應對可能的敵人作好準備。
民兵的出現,還有一個作用,就是逐步的瓦解掉原有的塢堡兵的力量。
塢堡這種特殊的自衛型民間組織,在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北方盛行一時,盛行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戰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在躲無可躲的情況下,只能依附大族和豪族為私奴、田奴。
後來在北魏時發展為宗主都督制的地方基層組織形式,朝廷承認宗主的既有利益為合法,任命他們為宗主,以督護百姓。
宗主督護制對維護基層治安、保護轄地內民眾安全有一定作用,例如在魏吳交鋒激烈的江淮一帶,雷緒、陳蘭等宗族豪帥勢力曾經盛極一時,成為左右戰局的重要棋子。
一些實力強大的塢堡,可以調動的力量足有數千人之多,一般性的小型流民武裝根本不敢和大型塢堡相抗衡。
具體的情況,不耐看史書文言文的,可以在起點看《漢鼎餘煙》這本書,寫的很是詳細,研究的也很透徹。
當然,塢堡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
不好之處就是尾大不掉,當塢堡大族的利益訴求和朝廷不一致時,雙方就會爆發矛盾和衝突,就眼下來說,趙廣需要的是一個統一的、能夠堅決貫徹他意圖的關中,而不是四分五裂、各懷心思的關中。
拉攏蘇氏、韋氏塢堡是第一步,清剿頑固不聽號令的地方塢堡是第二步,組織民兵武裝是第三步,三步棋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