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諶在這一點上,做出了錯誤的典範,不值得去肯定。

當然,這些都是題外話。

現在的劉諶,已經是新漢的皇帝,不需要他再做什麼決擇。

面臨決擇的新漢朝廷,第一次出現了意見上的分歧。

劉諶最後的決定,是否正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執行這一策略的人,是否勝任。

就比如趙廣進軍關中的決策,如果換一個人,說不定早就在漢中全軍覆沒了,而趙廣領軍之後,就是軍事上的奇蹟。

世上的事情,有時就是這麼奇妙。

——

新漢武德二年,二月二十二日。

新漢皇帝劉諶立只有一歲的侄兒劉衡為太子,確定了自己身後的繼承人。

成都陷落當日,劉諶在荀詡的遊說下,匆忙逃到成都,夫人崔氏及兒子俱身死於亂軍之中,也因此,劉諶這個新漢皇帝沒有兒子可以繼承。

同時,劉禪遞降表之後,包括太子劉璿在內的子孫多隨同前往了魏國,還留在蜀中的就只有被張氏帶出成都的皇長孫劉衡。

對於還不穩定的新漢來說,立太子是必要的預防措施,劉諶對此並無異議,如果蜀漢一直存續的話,劉衡這個太子位置,也是早早晚晚的事情。

劉衡是前太子劉璿的兒子,昭烈帝劉備的嫡親血脈,母親費氏在成都被洗掠時為魏將胡烈所擄,身世也是悽慘之極。

隨後,劉諶頒佈詔令,拜趙廣為驃騎將軍,封綿竹縣侯,督關中雍、涼諸軍事;拜霍弋為衛將軍,封廣都縣侯,督益州蜀、巴諸軍事;其餘張翼、羅憲、傅僉等各部將領,也是各有封賞,比如還在關中的傅僉,官職上從關中都督升為雍州刺史,封五亭鄉侯。

趙廣這一回託了霍弋的福,職務上又升了二級,驃騎將軍已經是大將軍、三公以下的官職,之前的前將軍還和其他三人平級,現在則是大將軍姜維以下的軍中第一人。

老將張翼無明顯的派別色彩,繼續被劉諶重用,領蜀中各部人馬二萬駐防臨邛、漢嘉、青城、涪城等地,大司馬宗預、侍中董厥、太僕蔣顯等官員繼續輔佐朝堂,處理新漢在蜀中的各項事務。

二月末,大將軍姜維率領一部人馬,保護著張星彩、劉衡北上關中,隨同的官員包括張紹、張遵、馬融、範元、杜軫、荀詡、荀正等人。

同時,關於和鍾會和談一事,直接由他劉諶來負責,是緩是急,一切要看蜀中的變化再定。

姜維等人臨行的時候,劉諶送到了臨邛城外十里長亭,告別之際忍不住落下淚來。

他本是一個無權無勢的閒散王爺,轉眼間卻成了新漢的皇帝,這一年實在是不平凡的一年。

姜維和張星彩的離開,也讓劉諶既是心喜又有心憂。

心喜的是,姜維這個大將軍威望太高,軍中事務無一俱細都要插手,而漢軍上下又對他言聽計從,劉諶有什麼想法只要姜維有異議,那執行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等到姜維離開後,劉諶就有機會大施拳腳,好好的按自己的謀劃幹一番事業了。

人無完人。

不得不說,姜維除了軍事能力出眾外,在為人處事上也就一般般,這也是歷史上他和朝堂上關係緊張的原因。相比來說,閻宇倒是處事圓滑,方方面面都不得罪,但行軍打仗閻宇又是一把渣。

心憂的是,姜維一走,漢軍的頂樑柱也就不在了,萬一要是軍情有變,倚為支柱的霍弋靠不靠得住,有沒有和姜維一樣的軍事能力。

劉諶的擔心,只有時間能證明。至少霍弋在南中與夷蠻作戰時的表現,還是相當不錯的。

在姜維離開之後,劉諶也從一個被扶立的傀儡皇帝,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真皇帝。

他做的好不好,是否能勝任。

只有他自己能回答。

按後世的說法,這就像一個公司發展業務,不同的老總分管不同的業務部門,有聚焦主營業務的,有發展多元化產業的。

最後,是主營繼續做大做強,而是多元化道路越走越廣,一切都由做這些事情的人去實踐,去完成。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