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門閥制度的弊端(第2/2頁)
章節報錯
張華、裴秀等人因為屢屢犯諫,也逐漸的為司馬炎疏遠。
更多的如司徒魏舒、光祿大夫魯芝、博士謝衡等官員,屬於朝中的中立派,他們是典型的牆頭草,不管誰掌權,都是棄權默不作聲一類。
晉國朝中的變化,且不去細說。
單提桓楷迴轉鄧縣,與徐胤、徐霸兄弟一商量,遂決定用虛實相間、真真假假的做法,偽造羊祜通漢的證據。
曹曇此時不在鄧縣,在羊祜的嚴令下,曹曇不得不在張統、許綜的保護下,秘行前往豫州,在豫州的陳留一帶,曹曇已經在陳留王曹奐的封邑,建立起了復魏豫州分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曹曇不是穿越眾,也不會知道後世的這句名言。
但他的做法卻和當年張角黃巾起義之前如出一轍,張角在各地以治病之名,建立分壇,任命渠帥,然後等時機一到,群起響應。
在襄陽舉事的大方向定下後,各地的呼應至關重要,曹曇要抓緊時間,把豫州、兗州、淮南,甚至京兆一帶的分部力量整合起來,唯有如此,魏國的復興才能成功。
十月間。
一封來自荊州的暗間奏疏,被送到洛陽司馬炎的面前。
晉國荊州刺史楊肇與漢國谷城守將寇林有書信來往,兩人隱有大事商量,其中細節暫不清楚,但很可能是楊肇甚至荊州晉軍有意譁變投漢。
楊肇是荊州軍的二把手,位置在羊祜之下,徐胤之上。
前番西陵之戰時,楊肇領兵進攻吳國的江陵,結果被吳軍陸抗所部打敗,晉軍損失慘重,連楊肇也差點被擒,要不是羊祜保薦,楊肇早就被削職為民了。
從此之後,楊肇對羊祜感激不已,已從開始時頗有點不服,轉為言聽計從,唯羊祜一人決。
對待楊肇是如此,對待失了谷城的徐胤也是一樣。
羊祜在為人處事上,確實讓人敬服。
本來荊州晉軍將領團結一致,是件好事。但當有了猜忌之後,這樣的團結就成了拉幫結派,對抗朝廷的隱患。
暗間同時呈上的,還有羊祜給楊肇的一封言詞模糊、看似說了些許套話,但細細一揣摩又好象有所暗指的書信,也被送到了洛陽。
司馬炎本來對這些東西並不怎麼相信,羊祜的為人他還是認可的,另外,晉漢吳三國對立,像構諂敵方大將的事情,屢見不鮮,最為有名的就是周魴假投魏國事件,直接導致了曹魏宗室、大將曹休大敗而死。
不過,這些信件中涉及的楊肇,倒是讓司馬炎心頭一驚,又遂即震怒起來。
楊肇是曹魏驍騎將軍楊恪的嫡孫、中領軍楊暨的兒子,曾經是司馬昭的參軍,在晉受魏禪後,楊肇典戎朝廷內武衛,進封東武伯。後來又官任荊州刺史,折衝將軍。
說白了,楊肇是司馬家派到荊州去的親信,作為二把手,屁股首先要坐正,有什麼事多向洛陽這裡報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而現在,楊肇不僅沒有起到監督的作用,還和漢國將領有來往,這背後究竟隱藏了什麼秘密,必須好好的查一查。
為此,司馬炎決定派出尚書、侍御史郭奕往襄陽、竟陵一行,複查書信真偽及羊祜、楊肇有無通漢之事。
這一安排本來沒有什麼?身正不怕影子斜,要查就查,說個明白也好。
但問題恰恰出在郭奕這人身上。
郭奕並不是曹操的智囊郭嘉之子,而是出身太原郭氏,他的老爹是昌平侯郭鎮,郭奕與賈允繼室郭槐是堂兄妹。
這下好了,到荊州調查的人,也是賈充、荀勖一個圈子裡的人。
羊祜就算有百口也莫能辯說。
這就是魏晉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之一門閥壟斷,有關係一路通暢,沒關係寸步難行,寒門子弟要想出頭,要不投靠門閥,要不娶一個高門的老婆,除此之外,想靠自己奮鬥,除非老天眷顧。
羊祜的出身也算不錯。
又深得司馬炎信任,還有羊徽瑜在背後撐著,都免不得遭到構諂,更莫說其他人了。
晉國在這樣一種落後又腐化的用人制度下,衰落其實不可避免,縱算司馬炎一時厲精圖治,也只是迴光返照。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