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隆急衝衝奔向洛陽,卻不料撲了個空,燃起的煙塵只是漢軍留後部隊放出了煙幕彈,等司馬炎反應過來趙廣跑到河內時,洛陽又迎來了一波新的對手。

不想放過一絲一毫機會的曹曇出手了,魏軍從襄陽一路尾追著王渾軍,南陽郡的宛城一帶激戰連連,急於撤退的晉軍無心戀戰,被徐霸、徐胤、許綜指揮的魏軍咬住後營不放。

王渾無奈之下,只得留孟觀一部守在宛城,阻斷魏軍向洛陽進軍的步伐,荊州晉軍主力則繼續向北增援。

孟觀終於有了獨立領軍的機會,雖然他的軍隊不過三千人,但面對上萬魏軍的進攻,孟觀毫無懼色,依託宛城殘破的城垣,硬是頂住了魏軍十餘日的進攻。

宛城在三國前期是西涼大將,槍王張繡的地盤,曹操還曾在這裡偷妻了一回,結果很悲催的折損了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將典韋。

到了三國末期的時候,由於襄陽在魏國、晉國手裡,宛城的軍事地位下降,其城牆也多有破損,漸漸的淪落了一座平常的小縣城。

徐胤等人本以為打宛城輕輕鬆鬆,卻不想被孟觀阻住了去路。

等到二月初的時候,王渾在洛陽面見司馬炎,得知趙廣已經北渡黃河,王渾與羊祜、杜預等人商議一番,遂決定先將曹曇給打趴下,收復被魏軍佔領的襄陽。

相比溫縣,襄陽確實更加重要。

還有一點,王渾手底下的晉軍,多來自荊州北部,其家眷現在已經落到了魏國手裡,要是時間再拖延下去的話,王渾擔心晉軍將卒會譁變。

魏、晉宛城之戰從元月末開始,一直持續到二月中旬,兩邊大小戰事無數,打的甚是激烈,卻一時分不出勝負。

曹曇為了支援宛城戰事,連續的遣使往東吳,向孫皓陳說厲害修好,已經被曹曇視為賈詡再生的桓楷又想出了一個毒計,讓曹曇奉孫皓為兄長,且魏國願為吳國的附庸國存在。

魏向吳稱臣。

桓楷的這一計策,正是瞄準了孫皓好大喜功的弱點。

建安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孫權在襲殺關羽之後,面臨劉備征討夷陵的報復,只得屈膝向曹操稱臣,于禁等降將也是在那個時候回到了魏國。

不過,在陸遜夷陵大戰勝利後,孫權也是立即拔刀相向,魏吳臣屬關係從此破裂。

這一段魏吳之間的糾葛,雖然是孫權的權宜之計,但終歸是一段屈辱的歷史,孫權在位時也每每為此而感嘆。

孫皓登基,數次北伐晉國,原因就是想要洗涮這段過往,現在曹曇稱臣,正中孫皓下懷。

吳國朝堂上,左丞相陸凱已經去世,其餘老臣丁奉、施績、陸抗等皆領兵在外,掌權的右相張悌剛剛從軍師位置上提拔上來,資歷不夠,孫皓無人制約,也就更加的為所欲為。

接受魏國稱臣之後,孫皓作為兄長,也很是大方,即詔令江陵的吳軍支援襄陽,魏吳兩軍這一聯合,讓晉國方面壓力倍增。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