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把國家治理好,人才是關鍵。

漢朝的察舉孝廉制度、魏晉的九品中正制弊端日漸顯現,趙廣也多次與朝中官員商談,準備在新漢推行科舉制度,以代替原先的人才推舉方式。

兩漢時期的察舉制,也就是地方郡守在轄區內考察、選取人才,並向上級和中央推薦,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

其中的方式也有兩種,一是官吏特別薦舉,二是州郡正常察舉,一般以後者為主。到了漢末門閥壟斷時期,特別薦舉又成為主流。

比如董卓,在洛陽當太師時,保薦的官員不計其數。

這就造成了要想得到好的官職,必須先找合適的人保薦,在這方面,門閥無疑有先天的優勢,寒門子弟幾乎沒有出頭之日。

察舉制度的弊端就在於此。

對於察舉的弊端,如蘇愉、諸葛緒等世家大族感觸不深,如陳壽、馬融等人則是深有體會,他們對趙廣開辦太學、改革察舉的主張也最為支援。

自新漢定都長安以來,趙廣就一直有改察舉為科舉的想法,不過,在穿越前趙廣不過是一礦業大學的普通學生,學的專業也不對口,對科舉制度的瞭解,也只是停留在明經、進士兩科上面。

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前者易,後者難。

明經的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註釋就可中試,進士的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所以,科舉考試一直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對於具體考什麼內容?重點考什麼題目?趙廣沒有過多的過問,他相信以陳壽的見識,會拿出合適的方案來。

“科舉勢在必行,理由有三,其一,投牒自應,但凡是讀書之人,皆可分級報名參加考試,不必非要先由官吏推薦,由此可打破門閥高門之壟斷,為寒門學子入朝為官開啟通道。”

“其二,科考定期舉行,既為讀書之人樹立了目標,也有利於人才的培養和更替,可避免出現人才斷層。”

“其三,實行嚴格考試的制度,考場設立主考、監考、閱卷等科考官員,如此一來,既可統一取士的標準,以防無能之輩混入,又可防止抄襲、竊取等作弊行徑。”

面對朝中大族出身的大臣疑問,趙廣從三個方面,丟擲了科舉制度相比舉廉、察舉和九品中正制的優越性。

蘇愉等人聽趙廣這麼一說,仔細的想了想,也不再多言,這件事情,反正由陳壽在牽頭負責,扶風蘇家在新漢算是大族,但放到漢末也不過是一個地方上的小豪族,跟四世三公沒辦法相比。

拼本事就拼本事。

蘇家的子弟也不比他人差了多少。

蘇愉這麼想,韋家、杜家、衛家、裴家等關中、河東的大族考慮的也差不太多。

至於南面的巴蜀一帶,本來就沒有什麼大族,在蜀漢滅亡之時,地方上的土豪也被魏軍殺了不少,剩下的除了元從功勳外,也就如陳壽、杜軫這樣的小族子弟。

——

漢國在為如何簡拔人才,壯大力量而熱議紛紛,晉國一方則因羊祜通漢之事而動盪不已。

郭奕到荊州調查之後,用了整整二十餘天的時間,先是找人談話,然後又是收集證據,摸清情況,撰寫奏疏。

最後,郭奕向司馬炎上報了一份讓司馬炎極為震怒的奏疏,奏疏中確認楊肇與漢將寇林之間的書信為真,羊祜與楊肇的書信筆跡也是羊祜親筆所寫。

羊祜的信中,雖然沒有言語有投漢的暗示,但楊肇通敵已是鐵板釘釘的事情,甚至在郭奕調查期間,楊肇所部駐守在當陽的一部人馬還跑到西陵,向漢國的羅憲投降了。

“羊叔子,真是枉負朕的信任。”司馬炎在崇德殿看罷奏疏,再難控制住臉上的怒氣,猛的將奏疏擲於地上。

“陛下,萬萬息怒,荊州位置重要,缺誰都可以,唯獨不能缺了羊叔子吶!”荀勖在旁侍立,見司馬炎對羊祜已經失去信任,也趁機落井下石。

“哼,我大晉治政領軍之才,又豈只有羊祜一人,傳我御詔,令揚州刺史王渾為荊州牧,統領襄陽一干軍事,令參軍徐胤為荊州刺史,在王渾未到襄陽之前,暫領軍事諸事。”

在怒不可遏的情況下,司馬炎即下令解除羊祜荊州牧、徵南大將軍的職務,先回洛陽解說書信之事,待問明情況後再行定奪。

羊祜這裡總算還給了個辯解的機會,楊肇那裡則連機會都沒給,直接詔令削職為民。

在這一場權力的角逐中,王渾從揚州被調到荊州,官職上算是進了一步,但也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真正得利的人,是參軍徐胤,在荀勖、賈充等人有意無意的推薦下,徐胤成了荊州軍中僅存的忠臣良將,不僅官職上進了一步,更重要的是在王渾未到任之前,徐胤會暫時掌控晉國荊州軍的實權。

雖然,由於時間倉促,徐胤的資歷也不能服眾,這種掌握並不牢靠,但對於志在復魏的曹曇等人來說,千載難逢的機會終於來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