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司馬子弟兵(第2/2頁)
章節報錯
魏容的父親魏延,其個性其實與關羽頗為相似,這一脾性也傳承到了魏容這裡,關彝也有幾分先祖關羽的傲氣,兩人性情相合,自然有共同語言。
魏容在安邑呆的無趣,正好趙廣帶著中軍迴轉安邑坐鎮,主持“河東大開發”事宜,他遂請令往平陽前線,希冀能撈到一丁半點的功勞。
從關彝處得知騎軍不利的訊息,魏容腦子轉了轉,就想到了一個主意:挖壕。
當初在槐裡、固原大戰時,趙廣就是憑著挖壕這一手土工作業,把騎戰佔有上風的匈奴搞得不上不下,想進攻過不了壕溝,想撤退又怕掉進溝壑內,結果瞻前顧後一敗塗地。
現在,漢軍之中,輔兵足有十五萬人,這其中只要出動二、三萬人,就足以在洪桐的南面挖出幾道長壕來,匈奴騎兵縱算來去如風,也無法躍進深壑。
相反,漢軍驍騎營這邊,只要事先預知木板鋪設的通道方位,就能在撤退時知道從哪裡走最為安全,而最讓匈奴騎兵崩潰的還有,就算他們跟著漢騎尾追過來,也有可能因輔兵撤去木板而掉入壕壑之內。
關彝得了挖壕的主意,心中不由大喜,輔兵他和馬承這裡也有五千餘眾,雖然沒有魏容要求的那麼多,但可以向文鴦、文虎等其他諸營借一借,湊出二萬餘輔兵沒有問題。
馬、關二人主意既定,立時向參軍司馬融那裡作了通報,在得到認可之後,漢軍上下也是熱火朝天的開始幹了起來。
這一次出兵,漢軍的戰略意圖本來就是要長期圍困平陽,輔兵的數量足夠,馬、關那裡抽去一支,也不過是讓平陽長圍進度慢了一點。
敵變我變。
在一場規模宏大的戰役中,一個戰法通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要想取得勝利,就看雙方誰的底牌更多,誰更有堅韌和耐力。
——
洛陽,崇德殿。
司馬炎終於上朝理事。
在翻閱了何曾的條陳之後,司馬炎又召見了楊駿、司馬亮、司馬駿、司馬倫等外戚、內戚等王爺,官員,反覆的商量了應對之策。
經過一番的商討,甚至文立也被叫到楊駿府上,就合作的細節再一次的商談,最終經過一個多月的艱難談判,晉國與匈奴漢國達成了一致意見,晉軍將從河內郡一帶,出一支兵馬側擊河內郡,為平陽前方作戰的劉淵減輕壓力。
河內出兵,兵從何來?
司馬炎手裡,最為給力的當然是溫縣子弟兵,趙王司馬倫手底下的溫縣兵,在洛陽擊敗了漢軍無當飛軍之後,迎來了一次大擴張。
司馬炎好不容易看到一次能夠打敗新漢軍隊的晉軍,當然支援有加,更何況是來自家鄉的郡兵,晉國朝廷中,與司馬家族關係密切的,與新漢有仇怨的,也很願意看到溫縣兵馬實力壯大。
在短短的一年不到的時間,原本只有三、四千人的溫縣兵,已經擴充了將近十倍,達到了驚人的四萬餘人的規模,而從司馬倫還在不斷的招兵買馬的情形來看,溫縣兵的人數還在增長。
當然,出於平衡的目的,司馬炎也不會將溫縣兵全部交到司馬倫手裡,司馬亮、司馬駿也分掌了一部溫縣兵馬。
三位司馬家的王爺共掌晉國的這一支頗有戰鬥力新軍,從表面上看,三足鼎立沒有什麼問題,真正做主的還是司馬炎,但問題也在這裡,萬一哪天司馬炎不在,則歷史上八王之亂的亂局就會重現。
當然,這些都與現在沒有什麼關聯。
司馬炎下詔出兵河東郡之後,司馬亮、司馬駿沒有多大的動作,他們兩個剛剛接手一部兵馬,正在熟悉和適應之中。
司馬倫則已經迫不及待的率部進駐河內郡西部重要城池野王,他要再複製一次洛陽之戰的勝利。
從河內郡往河東郡。
一共有二條道路,其一是北線,即從野王到端氏、沿沁水北上,能夠到達平陽附近。直接參與平陽戰場的殘酷戰事,司馬倫顯然不願意,他更喜歡躲在背後,趁機撿撿漏子。
另一條路是西線,野王向西到武遂、垣曲後,再翻越王屋山,到達河東郡聞喜縣,聞喜的後面,是平坦的河東各縣,包括郡治安邑。
後面這條道相對來說,比較好走,也靠近黃河,有水路可以運輸補充,也是來自河東、河內的重要通道。
因此,司馬倫進軍河東,第一選擇的就是進軍武遂這條大道。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