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復漢的夢想(第2/2頁)
章節報錯
傳道出身的範元口才不錯,在與康朝世等胡僧的辯論中佔了上風。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道學思想、張道陵“正一盟威之道,經籙,道劍、道印”等天師道的教義,經範長生這麼一宣講,也逐漸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特別是範長生提出的“神仙養生為內,儒術應世為外。”的思想更是得到了新漢朝堂官員的高度讚揚。
一家獨大,不利於平衡。
讓本土的道教稍佔一點上風,既感受到外來者的衝擊,有危機感而不固步自封。
讓外來的佛教不像歷史上一樣瘋狂發展,使其被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傳播,發揮其苦行、苦修、積德養善的正面作用。
趙廣希望,在新漢的國內,道與佛這種相爭又相互融合的局面能夠健康發展,唯有這樣的一種結果,才是宗教應該發揮的作用。
至於儒學和法學這一塊,春秋戰國先秦兩漢數個朝代,也是起起伏伏,或以法為主,如秦國,或以儒為主,如先漢,總體來說,國家要穩定政權要穩固,就是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國家要擴張,就是刑名之學,律法治國。
對於目前的新漢來說,外部的壓力還是相當大的,刑名之學雖然讓人不舒服,可能對人的思想有些禁錮,但總體來說,只要摒棄那些殘酷過分的刑罰,刑名法學在治國方面的優勢還是相當大的,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
——
枯噪的內政讓人昏昏欲睡。
趙廣在長安一呆就是半年多,從開始時的放鬆,到最近的厭倦,他的心態也開始發生變化,從本質上說,趙廣其實還是一個渴望在戰場上建功立業的將領。
後方不是他該呆的地方。
他的戰場在前方,在兩軍交戰的前沿。
就在趙廣感到失望失落又煩噪的時候,大司馬姜維忽然來到大將軍府上拜訪。
以姜維的輩份,還有他和趙廣的交情,有什麼事情趙廣都會先到大司馬姜府去看望,但這一次,姜維卻不打招呼的來了。
到了趙府書房,姜維摒退左右,與趙廣獨處時,一改這些天來的笑意,蒼老的臉上露出憂慮的神情。
“元忠,有句話我想還是要和你說一說,這大漢的江山基業,照現在的樣子,只怕幾年後難以守住,你有沒有考慮過,一旦我不在了,你又領軍出征,這長安誰來坐鎮,這關中巴蜀的官員們,又有誰能治理好國家?”
姜維這話一說出,讓趙廣心頭猛的一震,姜維提醒的沒話,這幾年來,他已經習慣了自己領兵出征,讓姜維留守後方的套路,可以說,有姜維在,趙廣就不用擔心後方朝堂會出什麼大的亂子,但若是有一天,姜維不在了,那又怎麼辦?
“大司馬,你是不是身體有恙?要不要緊,可讓皇甫神醫看過,服過什麼藥沒有?”趙廣一時情急,連忙拉住姜維的衣袖問道。
姜維輕咳了一聲,安撫住趙廣,道:“元忠勿急。我這只是一說,這一年來,我總有一種預感,身體在一天天的老去,以前沒有察覺的病痛也開始來了,或許再過個幾年,我就要有機會去見老師了,放心吧,我會告訴他,北伐中原我們做到了,我們大漢已經佔領了關中,並且把國都建到了長安,我們復興了漢室........。”
說到這裡,姜維頓了一頓,又帶著些許遺憾說道:“可惜啊,我也許等不到元忠你帶領著大漢的健兒統一中原,收復大漢失去的時候了。”
“所以,趁著我還有精力和能力、還能為大漢看守這一方疆土的時候,元忠你再出徵一次吧,目標我看就選新城、房陵、上庸這三郡最合適,這裡夾在關中、巴蜀、漢中三面包圍之中,晉國就算想守,也很難守住。而且,晉國朝堂上,一直有棄守新城三郡的聲音,我們要是攻打,晉國未必會死守,說不定還會主動撤退。”
“同時,這三郡雖然偏僻又少人煙,但山地作戰,一直是我大漢將士的長項,優勢在我們這一邊,更重要的是,我大漢要是佔領三郡,就可以把巴蜀、關中連成一片,再也不用擔心出現南北兩線作戰,顧之不及的情況了。”
姜維一口氣把想說的話全部說了出來,眼神中流露出期盼之色,趙廣看得出,這番話已經在姜維心中考慮了很久,他已經把方方面面都算計到了。
姜維已經年老,他的身體只有他最清楚。
趙廣無法預料,姜維還能活幾年,但姜維所說的,攻伐新城三郡的事情,倒確實是新漢一個很好的進攻方向。
打新城三郡,司馬炎可能會動怒,因為晉、漢兩國之間又啟戰端,而且還是新漢主動挑起的戰事,這和以往晉軍進攻,漢軍防禦有很大的不同。
但正如姜維預料的那樣,新城、房陵、上庸本來是晉國進攻巴蜀的橋頭堡,但現在關中都被新漢佔領了,新城這三郡就成了孤懸在外的突出部,要面臨漢軍三面的威脅,對於晉國來說,守住三郡的難度相當的大。
晉國朝堂上,從三郡主動撤退,拉平晉、漢兩國的邊界,將有限的兵力集中到南陽、弘農、襄陽等重鎮,這個聲音一直存在。
解決新城三郡的時機,確實已經到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