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步步為營戰荊州(第2/2頁)
章節報錯
若是襄陽在新漢手裡,那晉國的南陽、新城等地就徹底暴露在漢軍的多路夾攻之下,不用趙廣進攻,晉國一方承受不住壓力,就會主動撤退。
漢軍若是向南,同樣能夠威脅到荊南四郡,特別是沅水上游的武陵一帶,這裡和夜郎已經很近,只不過交通不便、通行不易,而一旦武陵、零陵等地在漢軍手裡,則往來南北就要方便的多。
當然,這些都只是紙上談兵的形勢分析,具體能不能實現,還要看趙廣和漢軍將士接下來的方略和征戰是否勝利。
吳軍一方,陸抗在奪取西陵失利、赤溪互有勝負之後,也決定不再冒險。
趙廣這個人,用兵實在太過於天馬行空,完全讓人摸不著頭腦,但其成長的快速程度讓陸抗感到震驚。
翻閱趙廣之前的戰例,就是一個猛打猛衝的愣頭青,憑著無敵的單挑本領,一次次翻盤逆轉,到了江油關、關中、巴蜀、河東戰事時,除了勇猛依舊外,還多了統御韜略。
特別讓陸抗感到驚異的是,趙廣似乎對國與國之間的政治分寸把握的很準,幾次算計都把司馬炎吃的死死的,讓他不得不敬服。
會搞政治的人,都是權謀高手。
比如曹操、劉備、孫權這三位,都是當世的英雄豪傑。
趙廣不知道,陸抗已將他的級別提升到了曹、劉、孫的高度,有感於趙廣帶來的巨大威脅,陸抗決定採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策略。
反正有江陵、宜都、樂鄉等城在手,荊州平原的主要耕作區還在吳國手裡,吳軍內線作戰優勢明顯,特別是在就糧和輜重補給方面,吳軍要比遠道而來的漢軍方便的多。
同時,西陵在漢軍手裡,對吳軍來說也不是隻有壞處沒有好處。以前荊州兩強爭霸,南北對峙,陸抗手裡的兵力只有三萬到五萬,晉國的羊祜總兵力最高峰時達到十萬之眾,一比二、一比三的差距,讓陸抗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沒辦法,吳國的國力在孫皓的折騰下已經養活不了更多的軍隊,江淮是最重要的戰場,丁奉那裡少不了人,加上交州那邊又經常性的叛亂,需要有軍隊常年鎮守。
等輪到荊州時,吳國朝堂覺得,陸抗有名將的光環,一人可頂一萬餘人馬,少一點就少一點,反正不會出太大的事情。
這是典型的鞭打快牛的心理,讓陸抗心裡有苦卻說不出來,他只能選擇默默承受,最後在憂忿中病逝。
現在,有趙廣這個閻王參與到爭奪荊州的戰事中來,三方互為對手,又相互可以聯合,變數要增加更多,陸抗忽然覺得把西陵讓給趙廣也沒什麼不好。
漢、吳兩家,細算起來也就是夷陵那等事情,這都過去多少年了,現在新漢的小皇帝雖然是劉備的玄孫,但真正作主的卻是眼前這位趙大將軍。
漢、晉之間,不久前還爆發過激烈的衝突,新漢的前身蜀漢就差一點被晉國大軍給滅了,甚至於新漢的第一個皇帝劉諶,就是死於晉將杜預之手,從這一點上來算,漢晉之間的矛盾和衝突比漢吳之間要大的多。
況且,西陵雖然是吳國的疆土,但這些年來,一直是步協、步闡這兩兄弟在掌管著,相當於吳國內部的獨立勢力,失去西陵對現在的吳國來說,也沒損失多少。
三國這個時代,單單隻會在戰場上拼殺,那是牙門將的水平。
如果再往上升一級,能夠利用好地形地貌、天時人和,策劃戰役戰事,那是一地鎮軍大將軍的水平。
如果能夠綜合考衡國與國之間複雜的關係,把政治因素算進去,那是軍事大家的水平。
從歷史來看,陸抗雖然是有這個能力的,只不過,因為孫皓的制約,他的建議往往不被採納,最後只能徒乎奈何。
這一次,陸抗一如既往的把自己關於吳、漢、晉三國之間關係的判斷,明明白白的寫進了奏摺中,他希望孫皓在荒淫無度的百忙中,能夠考慮一下國事的艱難。
十月下,被陸抗抱怨的孫皓在建業的昭明宮接到陸抗的書信,開始時心中還頗有些不滿,陸抗西陵沒打下來,讓他在群臣面前很沒面子。
不過,他也沒有撤了陸抗的想法,自毀長城的事情不能幹,這一點孫皓還是有數的,他要想繼續在皇位上折騰,軍事上還得靠陸凱和陸抗。
吳國朝堂上,丞相陸凱、軍師張悌、護軍孫震、副軍師諸葛靚等人在看罷陸抗的信件後,一個個神情凝重,西陵奪不回來,荊州就像一個破了口的陶盅,讓吳國再難建立起一個完整的西部防禦體系。
“都說一說,鎮軍大將軍的提議,是否妥當?要是真和晉國聯合,具體的方略又是如何?由誰來聯絡為好,到時是以我們大吳為主,還是他司馬晉為主?”
孫皓難得的振作精神,在壓力面前,剛登基時的睿智和精明勁頭又有些恢復。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