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4章 縱橫南北,戳你心臟(第1/2頁)
章節報錯
“按照這個思路進展沒什麼問題,但是總感覺有點不對勁。”陳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按照各個發動機的尺寸來確定旋風菌的大小,有點離譜。”
看到屈萍露出疑惑的表情,他進一步解釋道:“這麼說吧,發動機這樣的東西在不同的交通工具上都是大小不一樣的。
即便是摩托車也有不同的訴求,不同的排量,又如何能一一滿足?
況且,還有數不清的裝置,結構,我們都無法一一滿足,旋風菌難道要為了每一種裝置準備不同的尺寸?”
“確實不能,那我們該怎麼辦?”
“這個還不能說,我們得先看看能研究到什麼程度,先把旋風菌的每一個部分研究透徹後再說吧。”
這天之後,陳瀟就對屈萍的實驗專案上心了,乾脆在宿舍住了下來。
屈萍這邊不再沉迷於如何提升旋風菌的體積和鞭毛的轉速,這玩意現在已經遠超人類所能達到的極限,如何最大程度的轉化這些效能才是最大的現實意義。
團隊們開始解構旋風菌的結構,對於每一個結構是有什麼樣的基因都進行了準確的界定。
反正都是蛋白質,分解就完事了。
進展非常的快,一個個結構都已經被解析清楚,那麼下一步該如何呢?
陳瀟此時已經思考了好些天,心裡面有了更為完善的打算。
“我們如果繼續培養旋風菌,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我們無法突破細菌本身的生物禁錮,就好像人類怎麼長都長不到大象那個級別。”
“那為何我們能培養這麼大的旋風菌?”
“可能是因為細菌本身的極限就包含了旋風菌的大小。
所以我想說,旋風菌無法培養到一米,即便真的能做到這個程度,也不知道要改多少代的基因,我們時間來不及。
這段時間你們不斷解析旋風菌的結構,得到了旋風菌內部的傳導方式,下面我們就根據這樣的原理來還原這套鞭毛系統,看看能還原多少。
把資料共享給製造部門,我們要進入實操環節了。”陳瀟把接下來的想法跟屈萍簡單的交代了下。
陳瀟知道旋風菌肯定搞不出一兩米的直徑直接取代人類的發動機或者裝置,那就學習它們的傳動方式吧。
這也不是心血來潮,根據研究,細菌吃了能量塊做功,跟發動機直接燒了能量塊沒什麼兩樣,甚至後者還更加的直接。既然如此,那為何細菌的轉化能量如此高效,人類的發動機如此低效?問題很可能出在傳動方式上面。
不是說消化方式就完全排除了可能,也有可能是因為細菌消化能量塊比發動機更快,耗時更短,所以最短時間爆發出最大的功率。但這都是後面的事情,現在主攻傳動方式,這條路走不通了再找能量利用的形式。
屈萍團隊對每一個結構都進行了解析,知道了基因,也看到了傳動方式,下一步就是透過生物培養的方式把這些零部件造出來,然後再組裝起來。
這是在搞類鞭毛的超大生物發動機,每一個都可以單獨培養,然後集合組裝。
雖然是用無數生物體細胞構成的部件,但確實不是生物體,沒有生命,卻仍可能有一定的生物特徵。能做到程度,還得看時間。
這邊有了理論,那邊立馬進入了實際生產環節,剛一面世,就立馬把能源利用率提升了一倍,達到了驚人的80%!
這還只是剛出來,沒有進行精心除錯的粗糙產品而已!至於傳動效率這一塊,更是不知道提升了多少。由此可見,細菌鞭毛的傳動方式究竟有多麼的合理!
兩邊的人員全都驚呆了。
“這個世界上最厲害的發明家不是人類,而是大自然,這樣的精密的結構人類根本無法想象,也就無從生產!”
“如果不是旋風菌足夠大,我們或許還沒能這麼容易就破解裡面的內容,真是期待,是不是旋風菌更大一點的話,我們就能收穫更多結構的秘密。”
“造物主真是神奇,不,應該說是生物的進化,自然的選擇就是如此的神奇。”
大家嘖嘖稱奇,非常期待著下一步的進展。全方位記錄了第一次組裝後,大家乘興進行了第二次組裝實驗,這一次在裝置內部模擬細菌內部的環境,結果又提升了數個百分點。第三次組裝實驗,同時在裝置外部模擬了細菌生存的環境,又把效率提升了一點。
當總效率抵達95%的時候,這個數值終於穩定了下來,這個時候大家也明白,現有理論的上限應該就到這裡了。
對比實驗室環境下最高40%的熱效率,總效率95%已經是天方夜譚了。
注意,這裡說的是總效率,包含了所有做功的效率,如果單純看熱值效率的話,已經突破了99%。
“看來細菌內部依舊還有我們看不到的細小結構,也正是那些更小的結構導致了總效率達不到無限逼近100%。看來旋風菌還是有繼續培育長大的必要。”陳瀟點點頭,非常滿意與眼下的成果,剩下的問題就是如何完美的形成產業。
很早之前就提過,現在還得再提一次,實驗室的理論跟生產理論不完全是一個概念,實驗的東西要量產,就必須重新設計生產理論,什麼環節該怎麼做才能最合適。
這裡面要考慮現有的製造水平,還要考慮能耗,人工環節。
不好好設計的話,再好的實驗室理論無法量產,那就等於沒辦法真正的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