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說倫理道德的問題,一個頂尖的科學家跟自己的分身同時開展科研活動,那是什麼效率?五個愛因斯坦湊在一起,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不過這件事暫時不能做,到了那時候,問題會很多。

軍事方面也是如此,一個頂尖的戰士,有了備份,即便不小心犧牲了,那麼就把意識傳導進新的肉身當中。

祖國,家人不再悲傷,也不用再花費巨大的代價重新培養一個超強的戰士。再說長遠一點,同時把思維放入許多備用的肉身當中,那麼在戰場上誰又能贏得了?

航天航空方面的應用同樣值得期待。宇航員是不容易培養的,有些時候甚至需要科學家上去。那麼就可以讓分身上太空,遇到什麼危險的事情都不用怕。即便發生火箭去火星探測都可以考慮。

這種探測可以變為單向航程,去了不用回來,免得還要考慮派飛船去接應。

《火星營救》只是電影,這玩意根本靠不住。

派飛船去接就一定安全了?當中就沒有隕石?就沒有強磁影響?

那智慧雲生命體與現有的技術有什麼不同?看上去就是現有技術的一種組合而已,畢竟備份意識和製造新生命體現在長天科技都能做到了。

關鍵差別就在於要求不一樣。智慧雲生命體的肉身需要特別定製,要保障大腦能承受瞬間匯入的大量意識資料。

瞬間承載的上限取決於該項技術的等級,這是一個配套的科技,包括了意識和生命體改造的內容。

簡單來說就是意識要傳輸得更快,大腦也要接收得更快。目前來看,傳輸提升的難度不算特別大,無非就是增強頻寬,增大瞬間透過的資料量。

麻煩的是如何大腦的接收能力,人類的神經都是差不多那麼粗細的,“神經大條”在這項技術當中並不是一句罵人的話,反倒是種優質的條件。

方向有了,那就開幹吧,方法就是從基因層面下手,不斷篩選出神經大條的基因,這樣才能保證接收思維意識的時候腦子不被弄成白痴。就這樣,基因開始了迴圈反覆的逆轉錄,只要達不到要求,統統從頭再來。

另一個辦法就是想辦法開發大腦的能力,讓人類的大腦可以瞬間處理更大的資訊。而這一點算是輔助手段。但在實驗的前期,這個手段反而是主要手段。

必須透過藥物刺激,物理刺激甚至是手術手段來讓大腦更加的強健,直到最後能承受希意識的瞬間傳輸,再以此為基礎來確定基因選擇的最終結果。

兩件事情目前互不干涉,但是最後肯定要交織在一起。

眼下還有一件事,那就是建立精準的模型,最大程度的摹擬人類的大腦,然後再進行模擬的意識傳輸。這件事反倒不算特別難,虛擬世界已經能夠很準確的將人類的特性投射進來,已經實現了虛擬看病,這點事情還是能做到的。

經過不斷地除錯和計算,長天科技找出了目前的差距。

“之前我們做過類似的實驗,朝著大腦匯入意識,過程非常漫長,而且很是痛苦。如果都能像生物晶片就好了。我們其實可以提前給備份的生命體移植生物晶片,等需要用的時候,啟動那邊的生物晶片,這樣一來,另一邊的意識也能同時備份了。”

“你這個只是一種運用手段,根本就不算是技術的創新。現在還是說說差距吧,你直接點說。”

“是!根據模型測算,如果我們將意識傳輸過程延長到一個小時,那麼大腦就不會有損傷。我們備份雖然只需花費十分鐘,但那只是將80%的意識備份,完全備份的話也是差不多一個小時。所以,根據這個時間來推斷,傳輸也不能低於這個效率。”

“即便生物晶片來作為第二個大腦都不能提高傳輸效率嗎?”

“我們傳輸給生物晶片,生物晶片還是要傳輸給大腦的,如果沒有時間規定就好說,現在要求瞬時就很難。”

“明白了,一個小時,對吧?知道差距是多少就有努力方向了,各個專案組都做好自己的事情,下一個階段我們再碰面。”

學術碰頭會很快就結束,每個專案組都有自己的任務,藥物組調配藥水,物理手段組就得找找精準的外部刺激,手術組就得想想有什麼辦法透過手術來讓大腦的承載能力提高。

這件事還是由屈萍負責,她已經習慣了,如果不讓她知道,她反而不高興。

幾個專案組的人都愁死了,即便已經知道了努力的方向,但依舊是一團亂麻。

藥物組的人甚至開始直接提取DHA,總說這玩意是增加智商的,也不知道能不能增加大腦的承受能力。

物理組的則是研究外部刺激的辦法,大體就是什麼鍛鍊記憶能力,拓寬大腦的聰明程度,不斷的訓練大腦的耐疲勞程度,提高大腦的承受能力。

最離譜的還是手術組的,他們提出了設想,說能不能透過基因手段,把人類的大腦神經組合起來,變成一條粗大的神經。由這條神經接收資訊後再散佈出去。

如果不能,那就做手術,人為的將神經減少,直接引導到大腦裡面。既然水管(神經)太小承載不住水量(意識),那就直接讓桶裡面的水(意識)倒入池子(大腦)裡。

這瘋狂的想法倒是非常有市場,他們已經開始對小動物下手,開始研究起了這個步驟。

陳瀟很有耐心,他知道真正解決的辦法還是基因篩選,實驗室做的這些都是在解決前期問題而已,但是難度已經很大了。這個過程無法省略,如果沒有這些看起來最終沒有用的步驟,那麼人類也不可能更加的瞭解大腦,就不懂得判定基因篩選培養後的成果。

“讓他們注意記錄實驗資料,雖然有超級伺服器,但也得用生物晶片自己核對一下。”陳瀟囑咐下去就沒再管他們。影響力系統給了科技與方向,至於如果轉化為現有條件下可行的方案,就得大家一起努力了。

實驗組人員將大腦構造投射到中央,上面每一個星星點點都是神經元,就好似星空圖一般,實驗組人員一邊看著手裡的東西,一邊研究大腦更為精細的構造,沒日沒夜的做著努力。

三個防線,哪怕有一個方向有突破都是了不得的大事,如今齊頭並進,誰都不想落後於人。

“該找魏軍聊聊了。”陳瀟和屈萍一起進入虛擬世界,人品和認知方面符合條件的,也就魏軍一人,其他人都信不過。(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