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性沒法保障,沒有覆蓋的縫隙會成為大氣壓強的突破口。”

“不就是一個大氣壓強嘛,有什麼好怕的,十六匹馬就能拉開的力量。”

“你知道個丁丁!列車高速運轉過程中產生的巨大能量成本算過沒?按照你的邏輯,現在搞出玻璃的就行了。”

“不行!還得問問車輛設計那邊的想法,看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啟動停止方式,不然的話,我們對於強度根本沒有概念!”

列車專案組那邊也在探討列車的啟動和減速的方法,最大程度的降低其中的力場對於整個管束通道的壓力。

他們經過反覆的討論,設計出了“彈弓法”。簡單說就是啟動的磁場就設定在導軌上,只覆蓋列車底部,然後再如同彈弓一樣,將列車從靜止狀態加速到極快的速度。列車就是個那個彈丸,磁場就是那個彈弓皮筋。

此後,磁場就會消失,列車在真空環境內懸浮著,無阻力的前行,需要加速就在某個地方施加磁場力。

當列車準備要停止下來,前方的磁場提前開啟,力道由小變大,猶如一個彈性的彈弓把快速襲來的東西接住一般。等到了列車停止,磁場消失,彈弓自然也就不會反彈。

這個想法靠譜,就是對距離有點要求,但是比起另一個方法來說,已經好了不少。

有個人提出過一種辦法,那就是靠著空氣阻力減速。具體的方式就是,在站點前後的若干距離設定閘門,當做減速區的入口。列車透過這裡的時候,空氣緩緩進入,車速自然就降低了。等到人們上車下車後,這段距離抽乾空氣變成真空再發車。

這個提議讓大家腦子都炸了,即便後來做了改進,說是上下車的時候更多的閘門落下進行切分,以最快的速度抽乾前方與該段的空氣再發車。但是這麼多閘門開啟,關閉,對管束通道的密封性是個巨大的挑戰。

更不妙的是,攔下這樣高速執行的巨獸,管束通道承受的壓力太大。

還不如只用磁場,管束通道就只用思考密封和大氣壓強的問題就行。

工程組的人跟列車專案的人交流資訊後,心裡鬆了一口氣,踏馬的,真是不拿施工的當人看了是吧!空氣摩擦停車法?這樣通道誰能搞出來?也就是材料組的沒來,不然就得動手打人了。這麼快速行駛的列車跟空氣摩擦,就像火箭飛上太空一樣,車身得啥材料啊?本來只用思考車底的事情,那就得思考整臺車的問題了。

工程組的成員比較“滿意”的回去繼續動腦如何搭建管束通道,最終他們選擇了透過磨碎矽藻外殼再重組噴塗的方式來建造。

把大量的矽藻外殼甚至是矽藻丟進縫隙極小的滾輪式碾碎機進行分裂,期間還要用上超聲波進行震盪,使得矽藻外殼破碎得更加細小。

然後噴灑在預先搭建的模子上,噴塗數層,這時候,矽藻還是一種存活的狀態,自發的進行分裂,然後連結起了這些碎片,保障緊密貼合,沒有空餘。

模型做了幾個,強度非常高,工程組的成員開心到飛起,總算能交差了。沒想到,過了一段時間,更好的訊息傳來,生物材料組那邊的成員培育出了新型的矽藻,這些矽藻的外殼不僅有二氧化矽,還有纖維狀的管束,這些管束將二氧化矽外殼給聚合在一起,即便是分裂了,也會慢慢恢復原裝。

這樣一來,整個管束通道那就是一個巨大的整體!無數的二氧化矽晶體被無數的纖維狀管束連結在一起。

這個成果來之不易,差一點就被丟棄,好在大家對每一份標本都有事後檢查三輪的習慣,這才發現了某個培養皿內地矽藻已經形成了一體。

這個習慣也不是誰都能玩得起的,一般的實驗室壓根就沒這麼大的地方放置被初步淘汰的矽藻培養皿,也沒有這麼多的人員耐心的做覆盤工作。

發現了這一異變矽藻的實習研究員,已經被確定下半輩子衣食無憂了,豐厚的分紅讓她幾輩子人都花不掉!

長天科技就是這樣的機制,誰發現,誰得利。如果是正常的學術來說,學生的發現都算是老師的成果,下屬的成果也都算是上級的功勞,很多大佬其實是掠奪了學生,下屬的智慧成果。在陳瀟看來,這太打擊大家的積極性了,所以堅決不學以前那種惡劣習慣。

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好,長天科技的科研人員什麼時候都打了雞血一樣,任何崗位都兢兢業業,哪怕是這個給培養皿覆盤的枯燥工作,實習研究員都幹得熱火朝天。

得到初始的矽藻種類後,長天科技立馬對其基因結構進行解析,全力培養更為穩定的下一代,經過多次的篩選,現在的矽藻已經被徹底馴服。

材料搞定,施工方式搞定,車輛的啟動停止方式也搞定了,接來下就是做小模型試驗想法。

一個巨大的倉庫內,一個小型的試驗場地已經搭建完畢,這裡看上去很像是四驅車的比賽場地,彎彎繞繞非常多,整個長度達到了五公里。

這就是一個縮小版的管束列車交通線,小小的列車,小小的軌道,小小的管道,小小的控制器。但誰也不敢小看這東西,一切都是按照實際出發,全部都是現實技術的體現,所獲得的實驗資料以後直接放大就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了。

“那就開始吧!”

通電之後,只見模型列車懸浮在導軌之上,下半部的框架與導軌是分離,但如果列車側翻,兩者就會勾到一起,避免列車傾覆。

磁場開始改變方向,力道不斷增強,車子迅速的啟動,刷的一下,立馬看不見了,然後列車在管道內疾馳,沒有一絲聲音。

當減速的按鈕按下之時,列車很快就被減速了下來。

實驗是成功的,大家仔細檢查小車子內的受力情況,推斷人體的感受,據推測,不會比搭乘飛機的推背感來得強。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