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3章 能源壟斷不是夢(第1/2頁)
章節報錯
科倫坡教授加入之後,專案推進的速度很快,長天科技自己的團隊本身底子就不錯,材料方面遙遙領先米國,如今又有科倫坡教授的理論底子,那些具體的操作少走了很多彎路,所以實驗做起來更快更準。
當初陳瀟掏出來給科倫坡教授看得那些常溫超導體,也就是一開始嚇到了科倫坡,後來他才發現,這也太糙了。
沒辦法,陳瀟不是專門學這個的,科研到了一定程度就會細分,那些通用的,基礎的東西就用不上了。
嘮叨的科倫坡教授一邊痛罵陳瀟踩了狗屎運,這樣的手法都能搞出常溫超導,一邊美滋滋的順著陳瀟的思路繼續改進。
實驗成功已經不是什麼問題了,就是成功率還不是百分百,這就意味著流程還沒有徹底的成熟,必須要把更多的東西給穩定,這樣的基礎理論進入生產環節是要出大問題的。
實驗室一邊繼續改進理論寫論文,長天科技另一邊開始將常溫超導開始試生產試應用了。具體來說就是首先應用到南非的核聚變裝置,搭建西北地區的常溫超導電線。
一開始要求並不高,搞個幾公里就行,這一段距離是積累技術,改良技術的試驗場,等到條件成熟,再推廣開來。超導電線最終要從西北地區的能量工廠發電站延伸到內陸地區,然後是沿海地區,最後的最後,甚至是全世界。
但即便是嘗試性的生產和應用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它要改變很多很多東西。
比如可控核聚變的裝置就得重新設計,生產的機器也要重新調整,但這都是一種良性的改良,只會提升。
電力方面的工作就多了。首先是傳輸的電線得重新生產,還是涉及到產線的問題。以後每一根電線有多粗,外面包裹的材料是什麼,這全都得慢慢搞。
好多時候,理論出來了,實驗室也搞出樣品來,那真的只是個開端。生產環節的東西同樣複雜。這時候就需要素質極高的產業專家轉化基礎理論到生產環節,再由素質極高的產業工人負責製造最初的產品,將生產流程固定,最佳化之後,把難度稀釋到一般產業工人都能參與的程度才行。
優秀的產業工人不可能讓他們直接打螺絲,這也太浪費了,多少都不夠用的。如果牛掰的產業工人真是多到要去打螺絲了,那麼陳瀟做夢都要笑醒,這意味著他可以手搓星際飛船了。
有了多次實驗的結果,論文那真是隨便搞。
長天科技把常溫超導體的論文發表在夏國科學院的學術期刊上,同時釋出的還有長天科技的關於常溫超導裝置的建造計劃,頓時引發了國際的鬨動。
大家一致認為這絕對不可能,幾年前阿三團隊和南朝鮮棒子國的騙局還歷歷在目呢!
腐國的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尼德蘭萊頓大學的低溫實驗室,米國哈弗傑弗遜物理實驗室,伯克利勞倫斯國家實驗室全都發表了宣告,就一句話——不信!
卡文迪許實驗室說:“這項技術搞了幾十年,就像個煉丹爐一般,大家把元素週期表上的元素一個個放進去嘗試,嘗試了無數次都沒有成功。
夏國的技術起步這麼晚,之前的積累太稀薄,這樣的條件,連理論都夠嗆,什麼跟什麼反應會有什麼後果,在什麼裝置下是什麼資料都不一定清楚!”
尼德蘭萊頓大學低溫實驗室抨擊到:“實驗重複過了嗎?是偶然間得到的還是在特定條件下得到超導表現的?阿三國造假,南棒造假,考慮到這兩個國家跟夏國毗鄰,夏國造假也不算什麼奇怪的事情。”
米國這邊的反應更大。
伯克利勞倫斯實驗室直接嘲諷:“長天科技的這個論文只是發表在夏國科技刊物上面,在國際知名的刊物都沒有發表。這本身就很有問題了。
夏國的科學刊物什麼水平,學術界都知道。可信度太低了,大機率也就是南棒子的超導實驗那麼烏龍。”
米國當局真是這個想法嗎?或許是,但是他們內心是真心希望這是假的!因為這件事太嚇人了。
長天科技搗鼓出了可控核聚變,已經把世界能源格局給改變了。肉眼可見的,夏國自己就會獲得能源獨立的地位。
這樣廉價,大量的電力,夏國就可以全力發展電力載具,然後自然就是減少石油等能源的進口,只需要滿足戰備需求就行,民間已經不用管了。
少了夏國的購買,整個世界的石油要弱勢到什麼地位?
米刀跟石油掛鉤,直接就被砍到大動脈。
現在更過分!長天科技竟然說自己搞出了常溫超導體,這就意味著能源進一步獨立,少了傳輸過程中一半以上的能量損耗,能源將會用不完。
用不完的能量就能便宜賣給其他國家。
一旦可控核聚變發電站形成規模,常溫超導電線生產規模足夠。全世界都會購買長天科技的電力,那得多大的市場?
其他國家的能源戰略又得是何等的被動?
不買長天科技的電力?那就得用成本巨大的其他能源,這樣生產出來的產品成本更高,定價自然就更高,夏國的成本低,定價自然也更低,產品還有什麼競爭力?賣一個賠一個,補貼生產然後帶動就業嗎?國家就好似放血一般被不斷削弱。
如果貪便宜買了夏國的廉價電力,所有的生產環節就會依靠夏國,這都還是小事。最大的問題是本國的產業就得面臨調整與否的巨大抉擇。
順著夏國調整,這個國家就沒有產業獨立,不順著調整,新舊能源生產方式並行的話,浪費巨大,也不一定有足夠的市場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