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歐洲一片譁然。

這個條件,太苛刻了!

最不希望歐洲和長天科技達成合作協議的,當然是英國。

英國的汽車公寓早在幾年以前就基本上垮塌了個七七八八。

英國汽車的份額當然是被歐洲和夏國和米國東洋以及南韓給搶走了。

現在英國看著歐洲的汽車份額也差不多快死掉了,當然非常的開心。

在這種背景之下,《泰晤士報》立刻就發表了評論。

《泰晤士報》:全球的汽車市場即將被夏國給統一,長天科技給了歐洲汽車行業一記下馬威。

在文章之中,泰晤士報竭盡嘲諷之能,不斷的挑撥著歐洲民眾的神經。

好像就是隻要歐洲的汽車行業,和夏國達成合作協議之後,就會有大量的夏國技術工人湧入歐洲,搶奪歐洲人的飯碗

夏國就會立刻把歐洲給統一了一樣。

歐洲的經濟本來就一直在惡化,幾乎是到了比較糟糕的時候。

所以民眾們的情緒也非常的不穩定。

這種不穩定到了,僅僅需要一點火就能夠點燃民眾的情緒。

而民眾的情緒就像是一個炸藥桶,幾乎是一點就爆。

所以《泰晤士報》這篇報道報道之後,歐洲的使用者們更加憤怒了。

原本是在抗議相關部門不給他們安排工作,或者是抗疫大眾的工廠,所以給他們裁員。

需求也是需求穩定的工作和穩定的收入。

最後在媒體的煽動之下,變成了抗議長天科技以及夏國人搶他們的工作。

英國和米國的媒體看到之後,更是對其添油加醋的報道,唯恐天下不亂。

但是這一次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

那就是德國和法蘭西等歐洲主要國家的媒體在想方設法的降火,甚至說長天科技的好話。

歐洲的經濟是誠實的。

資本家的腰包也是誠實的。

現在歐洲的大量的企業出現問題,並不是因為夏國工人來搶工作,或者是夏國的企業到歐洲建廠搶機會。

而是歐洲的整體產能都已經落後的。

就算是夏國工人不來歐洲上班,夏國的也企業不來歐洲投資。

歐洲的汽車工業產品放到全世界也是賣不出去的。

而依靠歐洲這樣一個小小的市場,是根本沒有辦法承載歐洲體積和數量都非常龐大的企業。

這是歐洲資本要面對的最重要的現實。

所以現在歐洲的工業體系是要擁抱先進的技術。

並不是一味的甩鍋。

如果一味的甩鍋,反而會把長天科技以及夏國惹怒。

到時候長天科技改變了談判的條件,或者是根本不願意和歐洲談判,那才是真的麻煩事情。

陳瀟在長澤洲,也時時刻刻能夠看到歐洲的情況。

對於歐洲民眾的想法和歐洲精英層的想法,陳瀟並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