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劇本,宣傳(第2/2頁)
章節報錯
“壁花少年是一部青春電影,對,跟獨自等待以及陽光燦爛的日子在思想上有些相似,都是對一些人青春的展現。不過我們這部電影關注的不是上個世紀的孩子,也不是成年之後的年輕人,而是正處在心理成熟中的大學生。”
“這部電影的編劇是我們的男主角萬年,在他跟我解釋劇本的時候,說他查閱了很多關於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報告。這些資料相當的令人驚訝,現在國內青少年中,有心理疾病的比例已經達到了10%,並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的上升。”
“萬年說,我們的電影不應當僅僅關注過去的人,過去的事情早已過去。也不應當僅僅關注特殊的問題,因為在社會的隱秘角落裡有著我們不曾關注的存在。”
“東方思想講究以和為貴,很多父母在生活中,都會非常主觀的忽視掉孩子存在的心理問題,甚至將青少年的心理疾病看作孩子因為太過嬌慣產生的壞毛病。”
“在這部電影中,我們的主角都取材於一些現實的案例。羅真的自閉傾向,張珊對自己情感的放縱,艾美的意志控制障礙等都是現代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只有明顯與不明顯的差別。”
“我們拍攝這部電影,除了要講述一個青少年成長的故事之外,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呼籲家長關注自己孩子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不要再讓所謂的愛將孩子逼上絕路。只有正面面對,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
“萬年對這個電影有一句評價,我非常的喜歡。他說:壁花是非常美麗的,人總是會在巖壁上止步,而不會像那些毫不畏懼的壁花一般,向著天空邁出一步。”
“電影的主角們就是這樣,內心儘管充滿傷痛與畏懼,但是仍然充滿勇氣的向著未來,向著天空邁出了自己的腳步。我們希望電影能給更多人帶來勇氣,讓他們可以更加勇敢的面對未來。”
於阿姨的採訪在京圈的推動之下,瞬間傳遍了南南北北的各個城市。最近一段時間,只要隨便買一本關於電影的報刊雜誌,裡面肯定有對於飛鴻的採訪。
這個時期,京圈對輿論的控制力的確十分強大。
“才女導演關注青少年心理問題。”
“壁花少年:青春的成長與陣痛。”
“于飛鴻:我們的電影不應當僅僅關注過去。”
“編劇萬年:巖壁上的花很美。”
諸如此類的標題在各類報刊雜誌以及電影訪談上頻繁出現,六公主也來湊了個熱鬧,上次拍電影時來採訪的是電影報道,這次則是派出了光影星播客,對於飛鴻還有壁花少年進行了一番極為肉麻煽情的吹捧。
沒辦法,光影星播客也是這個風格,六公主這裡很少看到對電影的尖銳性批評。
假如想聽真話,于飛鴻可以邀請第十放映室對電影評價一下。
“除了女孩之外一片空白,把墮胎不打麻藥當成勇敢。”這是第十放映室對匆匆那年的評價。
不過,以壁花少年的質量,估摸著批評應該不會這麼尖銳,頂多來上幾句影像風格單一之類的評價,不會有什麼陰陽怪氣的話。
在經過一段時間狂轟濫炸的宣傳之後,不管期待不期待,反正人們都知道有個女導演拍了一部電影,還是關注青少年心理問題的。
這個時期,關注這些社會問題的人中,跟電影受眾重合的大概就是各大高校的學生了。
因此,在電影首映式開始之前,于飛鴻還在京城,滬上等幾個地區舉行了巡迴的宣傳,進入大學校園對壁花少年進行介紹。
這一波大學生基本也就是看著小李飛刀,三少爺的劍成長起來的一輩,對這個熟悉的女導演還是很喜歡的。
基本看過於飛鴻電視劇的,不管你喜不喜歡那部劇,總之肯定會對這個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沒辦法,氣質太過獨特。萬年上下兩輩子四十多歲了,還不覺得有人跟于飛鴻有相當的氣質。
美貌比得上的,氣質不過關。氣質過關的,樣貌又跟不上。
在大學裡,于飛鴻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
就差直接打一個“于飛鴻抵達她忠誠的大學生粉絲陣營”的橫幅了。
壁花少年講述的正好也是大學生的故事,雖然電影的劇情跟普通生活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學生們往往對這種恬淡的初戀故事缺少抵抗力。更何況,這部電影還算是現實題材,說出去都不掉逼格的那種。
在宣傳中,于飛鴻也感覺到了大學生對電影的熱情。
後世許多的電影首映都是在大學中舉行,想必也是看中了大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對電影的熱愛。
年輕人總是充滿激情的,相比於那些商人,大學生還是對用心製作電影的人更加尊重。
最終,在大學生的熱情以及萬年的竄叨之下,於阿姨決定在北師大舉辦壁花少年的首映式。大學生們夠歡迎,而且費用也比去正經影院便宜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