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第51屆金馬獎舉行。

多年的寂寞之後,樓燁總算是靠著《推拿》獲得了最佳影片獎,而《黃金時代》雖票房失利,但在獎項上卻很有助力,幫助許安華導演再度拿下一尊最佳導演獎。

而要說收穫最大的,那還是煎餅叔。

靠著自己轉型導演的處女作《一個勺子》同時拿下了最佳新人導演和最佳男演員,順帶著還靠著《軍中樂園》拿下了最佳男配角獎,意外的收穫頗豐。

如今老姐一飛沖天,《軍中樂園》的那個角色就被pia到了小宋佳的身上,也幫她拿下了最佳女配角的獎盃。

要說爭議最大的一個獎項,那還是最佳女主角的歸屬。

10月份公佈提名之時,網友就一致認為今年鞏皇將靠著《歸來》中的馮婉瑜,這個複雜而又悲哀的角色拿下影后的桂冠。

唯一的問題是,鞏皇不一定樂意去。想當年《黃金甲》也拿下了金像獎的最佳女主,而鞏皇根本沒去。

興許是因為贊助商伯爵的邀請,又或許是張愛嘉和陳沖的邀約,總之鞏皇這次很給面,駕臨金馬獎。

結果卻讓眾人大跌眼鏡,最佳女主角獎的入圍者包括鞏麗、湯維、桂侖美、趙那啥還有一位陳湘琪。

而鞏麗在金馬獎當晚的待遇也很值得吐槽,先是在紅毯上被主持人挖八卦,又是在頒獎中被侯孝賢說“希望你下次來領獎,不是頒獎”。

這話啥意思?

今年影后不是你唄!

要說侯孝賢這人,藝術水平高,但為人確實不咋地。

嘴上說著要振興本地的電影,但他幹了啥?

當了主席之後,47屆《當愛來的時候》、48屆《賽德克·巴萊》、49屆《消失的愛人》、50屆《爸媽不在家》、51屆《推拿》。

除《賽德克·巴萊》,以及勢頭兇猛的《消失的愛人》外,全是冷門的小片。

而且侯孝賢當主席的前三年,三部最佳影片全是臺灣本土片,意圖是顯而易見的。

要扶持本地電影,鼓勵本地的電影人,不是這麼搞的。好不容易金馬獎這兩年的影響力起來,侯孝賢這麼一搞,完蛋!

之後果不其然,影后被陳湘琪拿下。

要說她演技不行,全靠人脈,顯然也不對。

這位雖然在內地名聲不顯,但在彎彎本地是很有名的。出道作便是楊德昌導演的《獨立時代》,直接入圍戛納,之前也靠著蔡明亮的《不散》和《天邊一朵雲》獲得過最佳女主角提名,就演技上來說,不算冷門。

但是呢,問題就出在她的獲獎感言,“身為彎彎電影人,我十分高興能拿下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

話裡話外的意思就很怪,你說感謝導演,感謝同事我們理解,但你說身為彎彎電影人,就不免讓人聯想到地域保護這個詞。

鞏皇也很悲催,贊助商已經準備了慶功宴,結果臨了來了這麼一出。

這就相當於戛納請阿爾·帕西諾來給自己宣傳添彩,前期宣傳的時候還把他誇得天上有地下無,不給他頒獎自己就是傻缺。結果最後頒獎禮,一個法國新人勝過阿爾·帕西諾拿下了影帝。

頗有種卸磨殺驢的既視感。

被涮的鞏皇自然是不高興,事後她的經紀人直接表示:“我這次來金馬獎,特別感謝金馬獎給我這次機會,讓我瞭解一個不專業的電影節是怎麼樣的,而且一個不公正的電影節,會讓所有藝術人員瞧不起他們。”

八卦小報也就趁這個時候開始科普評審團主席陳沖和鞏麗的恩恩怨怨:鞏麗的電影《畫魂》本來是陳沖的,也說陳沖的《紅玫瑰與白玫瑰》原來是鞏麗的,倆人的恩怨情仇,就起源於這一次換家操作。

以至於到了第二天,國內輿論群起而攻之,主席陳沖便不得不出來闢謠:“我一直欣賞和佩服鞏麗的演技,並認為她在《歸來》中高難度的表演即精準又動人。此次金馬獎我的三輪票都是投給鞏麗的。

個別媒體的撰稿人,請你們做好功課,尊重自己的職業和事實。其他媒體的朋友們,感謝支援。世界上任何獎項的結果都有人會認為不公平,金馬獎也不例外。

金馬獎發源於彎彎,但是歡迎和鼓勵香江、內地和世界各地的華語電影。評委大多是有資歷的電影人,過程是透明和民主的,也是不受任何外界影響及干擾的。17位評委因不同的經歷、趣味等而各有所好,每人表達的是自己的見解和堅持,可貴也在於此。”

這話說的是事實,但金馬獎評審制度比較奇葩也是事實。

今年的金馬獎算上初審、複選、決選評審在內,一共有17人,其中9人是彎彎本島的電影人。好傢伙,半數以上都是自己人,你說沒貓膩,誰信呢?

真就應了那句話,裁判都是我的人,你拿什麼和我鬥?

······

12月2日,吳鴿子導演籌備六年,耗資4億,分成上下兩集的史詩鉅製《太平輪:上》正式登陸院線。

一般啊,在國內電影宣傳裡只要看到史詩這倆字,基本就可以判定這是一部爛片。

國內導演,不是黑,基本沒有能拍出像樣史詩片的。內地的導演還好,有歷史功底,有大氣的審美,少說能拍半部。

香江導演就差點,拍啥都小家子氣,老喜歡玩兒什麼不為人知的歷史,俗稱,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