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花路放》、《親愛的》、《黃金時代》、《痞子英雄2》等電影型別齊全,特色鮮明。

市場也非常給力,最先上映的《親愛的》趁著市場空虛,上映三日票房即破億,同時在各大評分網站上的評價也極高。對於一部文藝片、催淚片來說,已經是很好的成績了。

作為一個以“打拐”為主題的電影,須直面的最大創作難題就是,如何打動人的同時,巧妙地將煽情這一手法給儘可能遮掩住,不讓人覺得濫情。

老實講,這點上《親愛的》做得比《唐山大地震》到位,至少它沒去白描被拐賣兒童遭遇的苦難。但它還可以做得更好。

導演陳可欣的精英意識很重,不太合群。放在別的導演手裡,這電影可能要專注賣慘,關注被拐賣兒童的苦難和原生家庭的眼淚。陳可欣則不然,他很剋制,堅持走心不走淚腺。

片子在大多數時候也的確做到了——孩子沒找著前,黃博苦守店面,“怕他萬一回來了找不到家”;孩子找到後,黃博去倒垃圾,都走到門口了,頓住想一想,還是回頭把睡著的孩子抱著一起出門——諸如此類的細節,或一句臺詞,或一個動作,把簡單卻深刻的父子情表現得很透徹,情感共鳴已經達到。

但就像《武俠》結尾的天雷打擊一般,手一熱,陳可欣還是忍不住加了點煽情的戲份,不影響整體的觀感,但很俗套,破壞了電影的整體氣質。

當然,既然是精英導演,陳可欣也不免會把一個簡單的問題上升到“定體問”的高度上,《親愛的》通篇上下太多這種抖機靈了——做筆錄的公安被質問過;偵破案件的警察被一腳踹倒在臺階上;福利院院長因為“看不起我們農村人”的價值觀被羞辱過;計生辦的職員“耍大牌“;連法官大人也快被描寫成了一個老頑童···

相比於口碑優秀,而票房也相對出色的《親愛的》,許安華導演的《黃金時代》就比較慘。

《黃金時代》在威尼斯引起一片盛譽,不管是在題材上,還是在明星大腕上,都應當是國慶檔票房冠軍的有力競爭者。

結果上映十天,票房卻只有3800萬,賠錢已成定局。

而且電影在豆瓣上的口碑也相當一般,跟霍建起導演那部號稱“民國豔情史”的《蕭紅》所獲評分相仿。

“從故事上來說,《黃金時代》比《蕭紅》強,但是從角色上,萬倩要遠遠超過湯維。前者能看出那個才女的倔強和清澈,後者就完全是《北京遇上西雅圖》的文藝女青年,獨白太多讓她無從發揮。全片最大的亮點大概是殺死了自己的孩子之後的側臉,剩下的部分呆頭呆腦的。萬倩能靠著《蕭紅》拿金雞影后,湯維,估計又得陪跑金馬···”

網友更是調侃,“要是請黃博演蕭軍,說不定《黃金時代》票房就能破億囉!”

這個國慶檔,黃博徹底爆發,《心花路放》、《親愛的》、《痞子英雄2》三部電影同期上映,個人累計票房突破80億,號稱“票房福星”,也不怪觀眾如此吐槽。

7000萬成本,還沒算宣傳費用,看現在這個樣子,妥妥的撲街。

說實話,這也不能怪許安華。饒是《黃金時代》跟《阮玲玉》等香江老電影有差距,但沒那麼大。

撲街的最主要原因,還是這電影太文藝範兒。

老天爺啊,三個小時的電影,倆小時都是女主角的獨白和詩朗誦,再漂亮的畫面也撐不住這麼摧殘啊。

許安華也不是那種能玩商業,能玩藝術的咖,風格上始終偏向文藝和現實主義,娛樂性嚴重不足。

《桃姐》算是有笑有淚的佳作,最終票房也只是剛過億罷了。

不如說,現在這樣的情況才是常態。唯一的問題,就是成本太高。說實話,7000萬,不是一個文藝片應該有的成本。

市場需求加上院線營收壓力,《黃金時代》就這麼成為了電影鬥爭中的棄子,排片被一砍再砍,截至下映,也不過有五千萬的收入。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