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瑟什麼啊,還喝酒,不知道自己是個酒暈子啊?”

劉思思拎著喝得五迷三道的萬年回了房間,饒是她勁大,一路上也累的夠嗆,一進屋,便把那貨扔到了沙發上。

別看老公瘦,一身腱子肉。

扛起來老費勁了。

那貨pia在沙發上,傻呵呵的笑,“思思,我感覺未來又有盼頭了。”

“哦,”她坐在地毯上,呼呼的喘著粗氣,“前幾年跟我在一塊兒一直沒盼頭是吧?”

“不是說這個!”

那貨紅著臉,特嬌柔的擺擺手,看的劉思思起了一身雞皮疙瘩。

“這兩年,我感覺特別沒意思。拍戲、拿獎、掙錢,還有就是跟你在家窩著。除了最後一項,前三項都特沒勁。”

萬年打個嗝,又道,“也不是沒勁,就是感覺自己做的都沒啥價值。我費勁巴拉演一遍,人家呢,該啥樣還啥樣。”

“怎麼,你還想一人改變全世界啊,動畫片看多了吧?”劉思思摸摸那貨的頭。

“以前想過,後來就不想了,因為沒什麼希望。”

萬年沉默了一會兒,又開始傻笑,“今晚跟張導一聊,突然感覺,還有挺多可以做的。”

闖美終究太遠,歐洲藝術也過於小眾,說是選擇,其實也只是無奈。

不過,有得做,總歸是好事。

亞洲這麼大的市場,國內這麼多的人,萬年感覺,有心的話,去做一做還是沒問題的。

先定個小目標,帶中國電影占領亞洲。

文化壁壘,或者說,文化衝突主要是東方和西方的衝突,理念也好,藝術思維也好,都存在。

李銨靠著符號化和簡化中國文化,拍出了《臥虎藏龍》。

西方觀眾理解了,東方觀眾卻覺得太過淺顯無趣。

衝突在根上,沒法靠著簡簡單單的電影去改變。

他們能做的,無非也就是另闢蹊徑,團結可團結力量。

亞洲文化圈是相通的,那麼,未來能不能擴充套件一下,變成非西方文化圈。

當今好萊塢入侵全世界的電影市場,本土電影萎縮,而市場卻還存在。好萊塢能去佔領,歐洲能靠藝術思想去洗腦,為什麼我們不行?

靠著好電影去佔領市場,靠著一個足夠大的電影節去傳播思想,雙管齊下,實現市場的整合和文化的傳播。

聽起來很難,但是比起幹翻好萊塢,佔領比弗利來說,還是挺簡單的。

老謀子想的是借水行舟,萬年想的是,一帶一路···

跟萬年有相同想法的,還有寧皓的那位老鄉,賈科長。

後世的平遙電影展,內容就是展映非西方影片,增強中國電影和非西方國家、發展中國家的聯絡,聯合市場,融合文化。

格局很大,比單純模仿歐洲三大的上影節、北影節要有特點,比看齊聖丹斯的西寧first影展要更現實,至少生存沒問題。

除了平遙電影展之外,北影節、上影節未來也都有一帶一路單元,今年還有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的出現,這都代表著國家和部分電影人思維的轉變。

沙發上,那貨抓著姑娘的手,來來回回,前言不搭後語的說了一通,這才安安穩穩的躺了下來。

劉思思就在那兒坐著,發揮從小養成的老師說話就點頭,老師提問就搖頭的好習慣,可算把神神叨叨發酒瘋的老公給安撫了下來。

“呼哧···呼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