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二章 小獎盃(第2/2頁)
章節報錯
畢竟費比西獎只是個外圍獎項,雖跟主競賽毫無關聯,但是拿到手之後,總歸是有點拿了安慰獎的意思。
倍兒膈應!
萬年在臺下瞧著,多蘭毛病雖多,什麼自戀啊,騷氣啊,矯情啊,但不得不承認,丫對於電影的敏感和熱愛確實很出眾。
自己上輩子,像他這麼大的時候,滿心想的都是特效大片,哪兒有拍電影的心思。
當然,人家從小就是童星,家裡頭還是大富豪,能允許他在幾百年的豪宅裡孤獨的哭泣。
···聽著怎麼像是《小時代》呢?
當晚的酒會上,電影節新任主席巴貝拉親自前來挽留多蘭。
其中含義,不言自明。
前任主席馬可穆勒在任時,除了歡迎中國電影之外,也大力推廣好萊塢電影,全面效仿戛納的機制,引入交易市場,擴大影響力。
而巴貝拉添為主席後,為了擺脫前任留下的影響,一上任便迫不及待的要掃清馬可穆勒的親美做大的電影節夢,恢復到了清湯寡水高大上的堅定藝術淨化宗旨。
實際上,除了像馬可穆勒這種親中親美分子之外,幾乎所有的威尼斯電影節主席都非常反感好萊塢。
2001年,第5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口號是“打倒好萊塢帝國主義!”,2003年,威尼斯電影節打出的口號是“向好萊塢宣戰60週年”,活脫脫的意呆藝術鬥士···
開幕前,這貨在接受國內媒體採訪時還說,“中國電影越來越多,但是適合我們這樣電影節的電影卻越來越少。
現在中國電影人明顯發生了轉變,主要製作面向本土觀眾的大眾電影。從技術上講,這些電影很精彩,能與世界任何其它地方製作的電影相媲美,但是電影的內容不適合走出國門。
中國的獨立電影陷入了危機,小成本藝術電影越來越難進入市場,它們根本沒有發行機會。”
這個邏輯也很有趣,從“適合我們這樣電影節的電影越來越少”,推論到了“中國獨立電影陷入了危機”。
上世紀,國內電影方興未艾,歐洲國際電影節事實上就是第五代和第六代導演們“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準確的說,是走向歐美世界的唯一通道,它因此而成了第三世界藝術家為獲取國際性成功而爭相湧入的一扇窄門。
你要如何走向?
要想受歡迎,受到讚譽,那麼你的審美和拍攝手法就要向歐美導演看齊,如果你不能以歐美世界的視點來注視並呈現自己的故事,便意味著你的故事將是某種不可理解的、或曰“非藝術”的呈現。
加入遊戲意味著先在地接受了遊戲的規則,而諸如國際文化的遊戲規則,顯然並非由第三世界國家參與制定的。
那兩代導演被批評也大多是出於這個原因,老謀子拍個《一個都不能少》都被說成是歌功頌德,說白了,就是不符合他們的期望。
平心而論,賈科長們的電影,都講述了一些確切存在的事情,這個東西,不是罵兩句賣國賊就能否認的。
強行去否認,那也無非是跟怕光怕亮的阿q一樣,自個腦袋上生了個癩瘡疤!
雖然說電影是好電影,導演們的心態也可能是複雜、微妙或者無奈的,但其作品受到西方電影節影響卻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說啊,巴貝拉的評價還是比較喜聞樂見的。
在西方評委,和本土觀眾之間,導演們選擇後者,可能並不是一件壞事···
有句老話,說,西方人對東方的片子,想要給予肯定,大抵得符合兩個條件:要麼是民族個性,要麼是人類共性。
現在,大家都追求全球化,文化交流。
而文化交流與融合,就勢必會讓民族性出現衰減。古代,兩個民族的交流都會帶來融合,更別說,現代環境下的資訊交流是如此便捷。
說的不好聽一點,老外想看的個性,無非就是破城破牆破房子,長袍大褂小騙子。現在咱們的電影裡都是高樓大廈,都是西裝革履,男帥女靚,在老外看來,自然也就失去了民族的個性。
重映當夜,一堆國內劇組湊在一起吃飯,當時姜聞就說了一句話,萬年覺得很有道理。
“我沒覺得什麼時候國內電影更輝煌。當年大家對中國電影的誤讀比較多,覺得你拍一個電影不容易啊,給你一個獎吧,講的什麼故事,他們也不知道。現在中國人到處買東西,人家憑什麼還選中國電影,可憐不了了。我覺得現在比過去好,人家不選我們,起碼是讓人覺得不忿了,妒忌了。”
當然,國內的電影也並非就完全沒問題,個性沒了,共性暫時探索還不足,一面朝著商業猛衝,一面又想追求一下藝術,所以就產生了一些特別膈應的作品。
還是那句話,有大眾電影市場,一定能培育出藝術電影,只有藝術電影,撐死也走不下去。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