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 兩件事(第3/3頁)
章節報錯
“當我想起我妻子時,想到的總是她的腦袋。
我想象著開啟她可愛的頭顱,
研究她的大腦,
尋找答案。”
“一切婚姻中最根本的問題是:
你在想什麼?
你感覺怎樣?
我們對彼此做了什麼?”
接著,萬倩抬起頭,那張臉一出現在鏡頭下,全場驚歎。
為什麼?
太吸引人!
看上去精緻柔弱美麗可愛,卻彷彿有操控一切的實力與慾望。
你會為這張臉感到驚訝,萬倩就是如此令人驚豔,而且不是那種非常典型的美。
那張臉像雕塑一般輪廓優美,像是貓一般可愛,冷漠。
甫一出現,你就能知道,真正主宰這段關係的到底是誰。
貓其實很高傲的,你為它服務,你卻不能控制它,而且它時刻在防備你。
電影採用了典型的非線性敘事,從四個角度:社會輿論,警官,男主角,女主角,多個角度的故事,逐層深入,逐層展開。
第一個角度,社會輿論。在結婚五週年紀念日當天,倪科的妻子艾彌失蹤了,他果斷報警,尋找幫助,但是在之後的調查中,倪科發現,所有的證據都在表明是他殺了自己的妻子艾彌···觀眾們像是個旁觀者,跟隨著鏡頭看著男主角倪科的生活,看著他的妻子失蹤,看著他跟姐姐抱怨妻子,看著他外遇。
第二個角度,經過警官的調查,大家發現了倪科的供詞和兇案現場存在的衝突,觀眾開始將矛頭指向男主角。
第三個角度,倪科的自述。在前面的劇情裡,倪科儼然就是個渣男中的戰鬥機,家暴妻子,搞外遇,花天酒地,還吃軟飯。
可是,從倪科角度開始的故事卻變了樣子。在他的描述中,妻子艾彌才是婚姻中的施暴者,她用金錢控制自己,用孩子威脅自己,讓自己無法離開。
到這裡,觀眾開始將信將疑,因為他的描述同樣合理,似乎把之前的故事全部推翻。
第四個角度,艾彌的自述。她偽造了所有證據和日記,意圖將罪責嫁接到自己丈夫倪科身上,最後的目的是透過自殺來讓丈夫被判成死刑。
倪科和艾彌這兩條故事線是從故事的中心點分開建置的,所以觀眾在開頭是透過倪科的視角來了解故事的,觀眾無法讀到他的內心,只能從倪科侷限的視角中瞭解到劇情的一個角落,直到在故事的後半段——艾彌的出現將我們的視角開啟,觀眾才因此瞭解到故事的全部。
結尾處,那段獨白再現。
妻子抬頭,碰及丈夫手,丈夫的手立即回縮,妻子表情先是嚴肅,然後漸漸緩和,似有笑意,丈夫手再放回妻子頭上,一如先前輕撫妻子···全片結束。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