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捧場(第2/2頁)
章節報錯
電影還沒開始,場內喧鬧,劉思思紅著半張臉問,“你怎麼突然就說出來了?一點準備都沒有。”
“你想有什麼準備?我都在你家睡過覺了,還有什麼好害羞的。”
一旁的陳祉兮聽到了什麼了不得的東西,轉過頭來問,“不是吧,進展這麼快啊?”
劉思思趕忙解釋道,“兮姐別聽他亂說,那天他喝多了,我媽就讓他在家裡睡了一晚,不是別的意思。”
陳祉兮撲哧一聲笑了出來,調笑道,“我也沒理解成別的意思呀,思思,難不成那句話還有別的理解?”
萬年接茬道,“就是趕上了,人家問我,我總不能說一句,‘朋友關係’吧?”
“反正總是要公開的,有個合適的機會,說出來也是好事。”
一旁的大姐姐看看紅著臉不言語的劉思思,又看看低聲安慰的萬年,內心不禁感慨,好一對天造地設的狗男女!
咳咳!
不多時,電影開始放映。
或許是出於自己的想法,又或是出於對海外銷售的需求,柏林電影節所放映的三槍跟國內版本有比較大的不同。這個版本拿掉了不少喜劇、鬧劇部分,更接近原作一點,偏一點冷幽默。開場波斯人推銷大炮時跳的波斯舞、程野和毛毛那段繞口令般的辯論以及小瀋陽從實踐中總結出“戀愛的三個階段”全部消失得無蹤無影。
電影整體的節奏更加明快,也證明了二人轉式的笑話跟張一謀的電影是互不相容的兩個存在。
影片放映時,觀眾席上不斷有驚呼聲和笑聲響起,結束時更是集體鼓掌。令人意外的是,張一謀雖然刪除了不少搞笑橋段,卻將小瀋陽製作油潑面的片段保留了下來。當小瀋陽把麵皮轉成傘形,而其他演員從左手轉到右手,在場的觀眾不斷地發出“咦……”的驚歎聲。
放映結束後,一位華裔觀眾還告訴記者,“這一段是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真的讓我特別想家。很多德國觀眾都在鼓掌,根據我的直覺,這也是三槍中最經典的場面。”
的確如此,多年之後,萬年唯一能想起來的場面,也就是做油潑面的一段,真的挺饞人。老謀子若是以後改行拍美食紀錄片,想必也是一把好手。
放映結束之後,主創上臺,張一謀身著中山裝,等待著即將到來的採訪。
“競賽版做了很大改變,是不是因為國內被罵而改變的?”
“海外發行商只是告訴我哪幾段對話過長、哪幾段對話翻譯後效果不好。根據這種情況我就把電影調整了一下,儘量給它豐富一些肢體語言,除此之外,在重要的情節上讓觀眾有共鳴。聽說科恩兄弟看的時候,弟弟就從頭笑到尾,覺得很好玩。哥哥就說,怎麼可能把原來的故事變成這樣,回去跟張一謀說,我們所有電影都歡迎他來改編。”
“這一次除了三槍,還有王權安導演的團圓,以及關錦朋導演的登堂入室參加競賽,你認為國際電影展對國內電影發展和電影人的成長有什麼積極作用嗎?”
“電影節這個平臺,今天我們很多的年輕人還在沿用。但是我們也要把它看得很淡,沒必要把它就當成功名利祿。在這裡你擴大眼界,你看別人的電影,別人看你的電影,看完用平常心來討論。我覺得人類就是這樣子搭起溝通和交流的橋樑,然後我們還要繼續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你覺得三槍拿獎把握有多大?”
“一開始通知我說參賽了,我還嚇了一跳。因為三大電影節我去得多了,還當過評審團主席,我知道它根本就不是一個參賽型別。而且我現在這個年齡和身份也不是得獎熱點,現在三大電影節都傾向扶持新生力量。”
這時,一個外國記者問道,“張,你的作品題材大都是鄉土題材,只是在其中增加更多的元素。這是不是意味著,你在創作中可以拿來使用的文化元素太少?”
凡是國內的人,在聽到這句話時都有點不悅。什麼意思?我們國內人沒文化,只能用鄉土題材拍電影?
張一謀笑了笑,答道,“國內文化博大精深,可以供我使用的題材太多了。比如聊齋,比如歷史,太多的文化內容可供選擇。我這些年一直在創新,研究和表達一些新的東西。也許在未來,我會拍攝一些聊齋題材的電影。”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