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人本就不善言辭,被旁人這麼一說,頓時臉龐脹紅,爭辯道。“再說,這道士一看就是來騙吃騙喝的,我才不上當!”

“你這漢子也太較真了些,隨便從你車上拿一個不好的桃子給他不就得了,省得他在這裡團團轉,耽誤你做生意。”

“就是就是!”

周圍的人們都齊聲附和道。

“我這桃子是我今天三更天不到就從樹上摘下來的,因為是拿出來賣的,所以全是新鮮的好桃,沒一個是壞的。”農人依舊搖頭不肯。

見對方怎麼說就是不給,圍觀的人紛紛開始指責他來,說他心眼太小,連一個桃子都不肯施捨給別人。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一旁的趙朗卻覺得這農人並沒有做錯什麼。

看這農人的言行舉止,就知道他的家境不是很好,否則也不會三更早起摘桃,來城裡賣錢補貼家用。

再說,自己辛辛苦苦得來的東西,憑什麼白給別人?這也是趙朗對華夏曆史上的那些僧人頗為反感的原因。

至於旁人,更是慷他人之慨,純屬站著說話不腰疼,對他們來說,反正到最後受損失的也不是他們自己。

一群聖母罷了!

至於那個邋遢道士,趙朗也看得清楚,是個有修為在身的,此刻在這裡討要梨子,顯然是另有所圖。

被旁人連連指責,農人逼不過,大吼了一聲。

“你們說的這麼好聽,給這道士掏錢買一個桃子不就得了?”

霎時間鴉雀無聲。

片刻之後,才有一個五六歲的幼童舉著手裡的幾枚銅錢,奶聲奶氣的問道:“大叔,這桃子多少錢一個?”

趙朗嘿然冷笑,這麼多大人說那麼多,竟然比不過小小一個孩童的小小一個舉動。

若論人心之險惡,比那妖魔更甚!

“三文錢一個。”農人看著眼前的幼童,聲音也不由放緩了幾分。

“給。”幼童用小手數出三枚銅錢,交給了農人,又將買到的桃子遞到那道士手中。

“謝謝你。”

邋遢道士接過桃子,謝過幼童,對周圍圍觀的人說道:“我們出家人是絕對不會吝嗇的,這裡有好桃子,稍後我拿出來請大家吃。“

聽到這話,大家紛紛好奇起來。

“你自己有好桃子,為什麼不吃自己的,反而還要討要別人的呢?”

那道人呵呵一笑。

“各位稍等片刻,便知其中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