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見到周燦的周府二老爺,談興頗濃,很想知道周燦這些年的經歷。

但是周燦神遊物外,根本不搭理。

過了一會兒。

到了儒門聖地。

這是一座儒門的聖地,也是一座書院。

書院佔地極為廣闊,周燦一眼看去,都沒有看到邊際,起碼有著數千畝地之大。

書院中最多的就是青衣長衫的讀書人,這些讀書人,都身含文光,文華璀璨,坐在垂楊下,默讀書籍。

也有些讀書人,朗讀書籍,朗朗的讀書聲音隨風飄揚在書院中,四處都有著郎朗讀書聲,這聲音清朗激越。

“好一處書院,每一年中,會為儒門培養出來多少弟子,怪不得說儒門是天下第一宗門,盛名之下,名副其實。”

這樣的底蘊,任何一個宗門都沒有,這裡的每一個莘莘學子都是將來儒門的棟樑,也是儒門發展壯大的根基。

“不過是一書院而已,除了聖地書院之外,天下間還有這四大書院,四大書院的底蘊都不比聖地書院差。”

四大書院名動天下,周燦自然是知道的,分別是應天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

每一處書院中,都曾經出過無數的大儒,更是出現過聖賢,因為有著聖賢鎮壓氣運,增厚底蘊,才使得這四大書院從天下間的無數書院中脫穎而出,成為領袖儒門的四大書院。

但這並非是說所有書院的讀書人,都是儒門中人;唯有其中優秀的讀書人,才能夠成為儒門中人,得傳儒門的經緯大義,修成無上儒術。

其他的讀書人,總是領悟了文氣,若是得不到儒門傳承,也很難自悟出來高深的儒術。

領悟了文氣的讀書人,也往往都加入了儒門,從而使得儒門勢力不斷壯大。

臨近聖地書院的時候,周燦便停了下來,駐足觀看著這一座書院中的匾額,上面寫著四個黑色的樸素的毛筆大字,這幾個字氣勢磅礴,法眼看去,竟有真龍騰空,神鳳飛舞的異象纏繞。

“好一手字,聖賢手筆,風雨不催,字跡入木,凝聚祥瑞之氣,在這裡讀書的人,都很幸運。”

石鼓書院!

這是聖地書院的真正名字,也是這一片大地上,最為古老的書院,傳聞在遙遠的過去,儒門聖人就在此地講學,收弟子三千,收七十二賢者。

自此儒門開枝散葉,遍及天下,在不斷的同其他的學派競爭中,不斷的茁壯發展,最終成為天下顯學之一,被世人所普遍接受。

“好一個石鼓書院,自古流傳,文運廣播之天下,無人不知。”

這是他第一次來石鼓書院這儒門中的聖地,心情也是有些激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