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組裝機器人在下午的時間,組裝完畢了超級拆解裝置,拆解裝置將可以開始對,恆星級戰艦進行拆解作業。

如果說建造一艘太空飛船,需要很多道工序流程的話,那麼拆解就要相對簡單的多,按照從外到內,從簡單到複雜,從容易到困難,一步一步進行就可以了。

戰艦內部大多數的裝置儀器,都屬於完好狀態,所以基本上都可以進行再次利用,包括恆溫生態維生駕駛平臺。

能夠拆解一艘恆星級戰艦,對於PT陳來說,也算是一次實踐機會了,甚至能夠積累不少的經驗和技術。

雖然只是一艘幾百年前的戰艦,但很多技術依然超過民用,除了建造風格不同於現今,但都是質量非常不錯的好東西。

就太空飛船的建造來說,無非是龍骨框架,內裝甲層,外裝甲層,附屬裝甲層,再然後就是內部儀器安裝,動力爐安裝,還有燃料箱,外部主要是武器的舾裝。

整個的流程下來,就一目瞭然了,難度真的感覺不高,但是建造一艘宇宙飛船,真就那麼簡單嗎?其實不是的,難度是非常高的。

因為其中需要衡量的東西太多了,除了科技含量、價效比、空間利用、能耗比、內外特性風格、各種儀器、武器、裝置的選擇安裝,都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考量。

就是用牽一髮而動全身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一艘恆星級戰艦,需要配備多少艘大型救生船、中型巡邏船、小型武裝巡邏戰機等等,都是有著一定配比數量的,要根據戰艦實際人數做出嚴格的預算。

飛船出了故障,有些人卻沒有救生船可用,那才是人命關天的大事。救生逃生裝置一般都會多準備,也不會少準備。

在種類和多樣性上,也是有著許多型別,比如宇宙休眠艙,宇宙休眠箱,宇宙逃生艙,宇宙逃生箱。你能說出他們的功能和作用嗎?

比如恆星級戰艦,會隨船攜帶一艘大型逃生船,除了配備必要的防衛攻擊性武器,剩下的就是密密麻麻的座艙休息艙。

也就是說,這艘大型逃生船要能夠,同時裝下整艘戰艦的,所有在崗指揮及戰鬥人員。沒有豐富多樣的逃生手段,宇宙飛船上的人員,內心會產生極大的恐懼感。

當戰鬥打響的那一刻,任何一名人員首先考慮的不是勝負問題,而是隨時準備戰鬥犧牲和撤離的準備。也就是邊打邊做好戰鬥減員準備。

一艘戰艦已經毫無戰鬥力可言了,還不撤離戰場,留下戰鬥人員生死不管,帶來的絕對不是什麼戰鬥力,而是會蔓延的恐慌。

只要有逃生的希望和方法,那麼就會有再一次繼續戰鬥可能,如果犧牲了,那麼就永遠失去戰鬥的機會,這不是貪生怕死,這是儲存有生實力。

一個有過真實戰鬥經驗的人員,與一名什麼都不知道的人,面對危機是有著截然不同的結果的。

因為戰鬥發生時,你不知道戰鬥會損毀飛船什麼部位,什麼逃生救生設施被擊毀,因此各種逃生設施的種類必須要齊全好用。

一般按照戰爭公約,不得對棄船逃生人員附屬設施,進行攻擊和毀滅,這是給那些逃生者的最後一絲保障,不管雙方願不願意遵守,宇宙戰爭公約都有這麼一條規定。

你可以不遵守,但是這條規定,卻是一定人人都知道。

實際上戰鬥雙方打到白熱化,那裡還顧得了這麼多,各種武器攻擊手段層出不窮,根本就沒有時間去考慮別的問題。

至於能不能存活,也只能看命,但有一點是不會變的,雙方一定會優先攻擊那些完好宇宙戰艦。畢竟對方還有戰鬥力可以發揮戰鬥能力。

戰艦的拆解無非就是那麼幾種,簡單而又實效。不管是從內到外,還是從外到內,只要快捷方便就可行。

建造一艘飛船,除了上述的問題需要兼顧之外,還需要考慮的就是建造技術工序問題。

飛船是分宇宙戰艦,還有三棲戰艦之分,要考慮氣密水密壓密性的考量。

如果單純是宇宙戰艦,只考慮氣密性是可以的,但是三棲的就要考慮更多的建造問題了。

在製造飛船的時候,有許多種建造方式,比如一體成型裝甲技術,內外結合技術,多層結構技術。

在星際聯邦的不同時代,建造飛船的風格也是不同的,早期的一般採用內外結合,中期是多層結構,現在比較傾向一體成型裝甲技術應用。

為什麼說,一體成型裝甲技術得以大行其道?

就是因為它包含了上述幾種技術的特點,是集大成者的應用典範,同時在測試使用中,也是效果十分顯著的。

一體成型裝甲技術,就像一層層外殼,包裹著飛船整體結構,但又能分層,可以最大化利用飛船的裝甲效能。

說出來可能讓人難以相信,龍骨層到最後可以脫離所有裝甲層,單獨在宇宙航行。

龍骨層覆蓋一層龍骨裝甲,有獨立的動力方式。可以在一定範圍內做到安全返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