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座標已錨定,需要消耗一百標準單位超級燃料。”PT陳聽到女神的彙報嚇了一跳,趕緊取消這個座標。

原本想試試看,分別折躍到宇宙星圖最遠的四個座標,沒有想到任意一個座標,都要消耗一百點超級燃料。

也不知道是什麼緣故,超星域內折躍消耗的燃料是最少的,中立區域消耗是最大的。

這讓他不得不去思考,空間對於航行來說究竟代表了什麼,假如一塊石頭扔進水裡,會沉到河底,一塊木頭會浮起來,如果是一條魚會自由自在的在河裡游來游去。

空間材料製造的空間飛船,是不是就像飛船本身,就屬於空間的一部分,所以可以在空間自由航行。就像魚兒在水中是一個道理。

但是他又覺得那裡不對,空間飛船產生的波動又是什麼原因呢?空間材料可以最大限度的抵消時空動能。那麼飛船錨定時空座標是怎麼實現的呢?

這是他想不通的地方,畢竟是高階文明科技,是低階文明根本就無法理解的存在,就算擁有了技術,但不理解原理,也是非常無奈。

以空間飛船可以任意,在宇宙星圖錨定座標來看,一定有著星際聯邦和他不能理解的原因存在,因為錨定座標的距離,橫跨了數百甚至千萬光年級別的距離。

空間飛船就這麼大,所攜帶的燃料就這麼多,是如何撬動時空進行折躍的,星際聯邦飛船所使用的也同樣是超級燃料,為什麼就做不到這一點呢?

那麼只剩下一個思路,絕對不是因為耗費巨大的能量,才成功進行空間折躍成功的。究竟是以怎樣的方式去撬動的時空航行,這個才是最值得思考的地方。

就像槓桿原理,使用了什麼方式手段,撬動了時空折躍這個理論原則,

以他個人的理解來看,完全已經超越了人類認知。

人類也想出了無數的理論和推理,想要來證明突破時空限制,似乎成效並不大。

又或者技術理論科技還不夠成熟,等到所有條件都具備了,自然而然的就突破了。

不在糾結這些問題,現階段他主要目標放在中域,一個是這裡區域廣大,二來可以獲得許多寶貴的資源,而且只要你有這個能力,那麼這些資源就是你的。

他不想去繼續做什麼星際礦工,那就是最底層的一種思維,開運輸艦去採礦這無可厚非,駕駛空間飛船去開採那些最普通的礦物,肯定是不恰當的行為。能效比太低!

就像科技在人類中廣泛應用的那一刻起,人們對於科技的定義,就是提高效率時間。不管你願意不願意,任何走科技道路的文明,都在不斷的提高效率時間。

就像最早期間的人類通訊,寫一封信經過十幾天甚至幾個月,不管是水路還是鐵路或者馬車,這個通訊代價是如此的漫長。

有了航空飛機後,這個時間被縮短到一天之內,距離跨越大半個母星,有了衛星通訊,這個時間變成了隨時,有了通訊網路,這個時間變成了隨時隨地。範圍是整個母星。

後來的科技發展模式,基本上變成了打通一切環節要素,提高效率與時間,基本上這就是科技的本來面目。

透過科技的應用與擴張,生產出產品商品銷售盈利,然後盈利的手段再次推動科技的發展,再次提高效率時間,實現的手段就是科學技術的更新換代。

不管你是否對這些商品有沒有需求,或者超出了需求的上限,沒有需求創造需求,沒有環境創造環境,於是出現的問題就也很嚴重。

資源的大量消耗,科技產品帶來的汙染環境破壞。母星都無法承載,人類這種無休止的行為。

但同樣的,現在星際聯邦仍然走的是科技文明路子,只不過有太多的資源星球,來提供這種消耗。這個時候好笑的事情發生了,科技無法提升了,發展到了一個瓶頸。

就好比上天在告訴人類一個事實,人力有時而窮。

主航道與支航道,無非就是另一個版本演繹的不同故事,仍然是打通一切環節,整合鏈條,提高效率時間。並沒有什麼不同,關鍵的是還不能停止下來,因為你不發展別人不會停下來等你。

同一個賽道,你停我還跑,你跑我也跑的怪圈。

人類畢竟是有精神感情需求的動物,科學技術卻是冰冷無情的快速發展。大量人類需要不需要的科技產品,充斥著人類的生活中。

真正需要的科學技術,人類反倒遲遲不能突破,很是嚴謹且搞笑的一幕。

比如如何快速安全,省時省力的為一些荒蕪星球,造出生態型的大氣環境。為人類提供生存的家園。

現在星際聯邦改造一個星球,所要付出的代價,相當於損耗好幾個生態星球的資源,才能改造出一個生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