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因果必然產生一種變化,一種變化必然影響一種結果,一種結果必然產生一種原因,如此變化迴圈不止。

光衰減技術,大大的改變了人類資訊影象使用的方式,現在星際聯邦使用的是,全息三維立體投影成像技術,但這仍然不是圖形成像的最高階形態,也許跟精神力傳送影象相比,就差了那麼少許。

說到光衰減技術,就不得不提到光的利用,在星球大氣層內觀望宇宙太空,其實什麼也看不見,看見的只是各種可見光,如此大的宇宙,其實星球內的人類也是以光的形式,在認知了解整個宇宙。

光的衰減技術主要是應用在,母星人類文明早期,那時的技術應用還比較的粗糙落後,那時候的叫法也和現在的星際聯邦叫法存在一定差異。

你一定會很意外,虛空成像投影技術,就是不借助任何的介質,利用光特性,在空氣中投影出影象,早期會有顯示屏、光屏、玻璃或者投影在,某種顯影裝置上的成像技術。

光衰減原理就是均勻的,將光影象投影在空氣,以空氣或者虛空為載體的一種成像技術。或者說跟空氣沒有任何關係,因為成像的是光,而並非是透明的空氣,光組成的影象,空氣其實是沒有任何作用的。

也不能說完全沒有作用,因為畢竟光需要傳輸成像,如果空氣穿透性透明性差,那麼對光成像來說,就不是什麼好事情。

首先能夠將光以影象的方式,無介質虛空成像,需要讓光做到,所有光點影象要素,準確到達指定距離和位置,那麼光衰減技術,在早期這一技術領域起到過一定作用。

當然現在PT陳所處的星際聯邦,早已經不在使用這種較為落後,質量不佳的技術成像模式。控制光的衰減距離,那麼光成像的清晰度就會受到影響。

說白了還是人類自身對光特性,研究的不夠透徹和深入,沒有更加好的光技術給予支援和幫助。

當光點組成的投射影象,同時同距離同點不分先後,出現在一個空氣層平面,組成的光點成像叫做平面成像,立體的成像就要更復雜一些,需要立體成像投影方式,才可以出現立體影象。這個需要利用到光折射曲線遠離。

比如只讓光傳輸30厘米然後光線就消失了,這就是光衰減技術特性,如果繼續讓光在空氣中傳輸,那麼就不是空氣成像了,那是空氣後面的牆成像了,又回到了早期利用介質投影成像上來。

其實不用光衰減技術也能做到這一步,後來人們發現自己走了彎路,使用光折射和曲線特性也可以達到同樣目的,讓所有光點在成像後發生折射反射偏射,從而消除光線繼續直線傳輸。

用前面的光成像,完全可以擋住成像後的光甚至加強補償,比光衰減更好更簡單不說,對於成像清晰度也有較大提高。這就需要高精準的折射偏射反射控制技術。

還一種更簡單的應用,就是光的一點鏡面成像技術,就是豎立一個極小極高的反光點,這個反光點可以將照射在這個反光點上的光影象還原成像。

這個就更簡單容易達成一些。這個反光點可以做的越小,那麼光投像技術要求就越高。不過這個技術意義不是很大,畢竟虛空成像的出現,這種東西的存在意義就已經消失。

其實早前人類也能利用光線組合出一定圖形影象,但是對於動態高畫質晰傳輸影象,這種簡單手段成像技術就明顯應用不夠廣泛了。

一束光線就能完成影象的顯現和成像,這其中節省了太多的成本和步驟,這才是最關鍵的地方。而不是其他想當然的那些技術複雜性原理等等。說了這麼多其實重要的是,距離是光成像的重要原因。

當然每個宇宙文明規則不同,光成像的原理也會不同,甚至產生完全相反的特性都是有可能的。並不一定適用所有的環境和特性。

直到女神號穿越蟲洞空間,回到正常空間航行,PT陳仍然和瑪麗熟睡,並沒有被叫醒,說明女神號處於安全正常的航行。

也許他們直到睡醒才會醒來,女神依然按照自己的智慧程式,自動駕駛女神號繼續宇宙航行。一切那麼的熟悉而又自然。

女神號上的乘客則是表現的更加淡定,有的在座位睡覺,有的在吃東西,有的在娛樂遊戲,還有的在健身,也有不少人在小花園觀看自己的個人智腦終端。

至於女神號短暫的穿越蟲洞航行,所有人都覺得很正常,至於蟲洞航行的距離,也是絲毫不感到奇怪,幾十光年的距離已經遠離所有人而去。

女神號依然在繼續航行,為下一個蟲洞航行做著準備,女神號所有的一切都按部就班的按照計劃執行,路線也是太空母港根據客流變化排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