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皇帝派遣李定國離開老巢,攻略四川,以窺陝西的旨意。

朝中文武百官是沒有多少意見的,大多都是比較樂觀其成,畢竟由四川攻入陝西的困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至於李定國成功攻入陝西,再次將川陝雲貴連成一線,繼而坐大的擔心,則根本沒有人表示太大的擔憂。

君不見以諸葛武候經天緯地之材,又擁有著漢中這個進攻陝西的跳板,六出祁山依舊勞而無功,被困於巴蜀也難以撼動陝西分毫。

更別說如今的陝西,駐守的清軍不僅僅有綠營,還有吳三桂的數萬關寧軍,外加漢八旗一萬餘人,絕對是壁壘重重。

對於朝中的文武官員來說,這絕對是坐看李定國與韃清相互消耗的最好局面,兩者打的越激烈越好,最好同歸於盡,這樣大家都能更加的省心。

在這樣的利好面前,支援些許的武器裝備以及糧草,反而都不算什麼事了。

畢竟如今的紹武朝可不比崇禎朝了,在紹武皇帝不要臉的操作下,錢糧儲備已經屢創新高,對比之下,絕對算的上大土豪了。

就算李定國真的比較逆天,拿下了陝西也無所謂,畢竟自陝西到雲南,這完全就呈一條長線,到時李定國真敢做亂,朝廷大軍隨時可以逆長江而上,直接將其地盤一分為二,讓其首尾不得相顧。

在失去四川這個錢糧基地後,西營就算再精銳善戰,在陝西這塊貧瘠的土地上,也遲早會被拖死餓死。

手下小弟們沒有絲毫的反對同意此事,對於他們的心思,朱聿鐭當然是猜的到的,但是他卻不打算解釋什麼。

也不會將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講出來,畢竟他對李定國的這種信任,完全是基於後世的歷史所知,是真正的放心再加安心。

歷史上的李定國自從歸順了大明之後,就再沒有過二心,哪怕經歷三王內訌的大潰敗,他也沒有放棄大明。

在昆明保衛戰時,李定國本已經安排妥當,但是一切戰略部署在永曆皇帝倉皇逃向騰衝之後,便即全部付諸流水。

即便因為永曆皇帝的膽小怯懦,極大的打擊了明軍士氣,他也沒有采用孫可望的政策,控制皇帝,以此約束逃跑成性的永曆皇帝。

雖然永曆皇帝用雄辯的事實,不僅證明了他做為大明軍隊士氣頭號粉碎機的高大形象,也證明了孫可望對其嚴加控制的辦法的無比正確性,但李定國終其一生,都只是做臣子,而不是權臣。

甚至在永曆被緬甸當局控制,李定國儘管已經被吳三桂依靠雄厚的兵力和錢糧逼的只有招架之力,但依舊咬牙派出精銳的近千軍隊,嘗試去解救永曆。

只不過永曆永遠是那個膽小的廢物,這些精銳在李定國麾下悍將白文選的率領下勢如破竹,連破數萬緬軍,都已經打到緬甸都城下了,卻在永曆皇帝的一紙自己安好,令其退軍的旨意打發回了雲南。

及至終於逃無可逃的永曆被逮入雲南,最終被吳三桂絞死後,李定國氣鬱交加,最終病死異國他鄉,卻是全了與大明共始終的信念。

對於這樣一個一直堅持到勢窮力竭,被大明皇帝深深傷透了心,卻依舊不曾與大明翻臉的撐天玉柱,除非親眼見到對方舉起反旗,否則朱聿鐭自覺根本無法懷疑其分毫。

而且他不僅僅打算武裝李定國,給予錢糧方面的傾斜,更準備效仿漢唐,為其登臺拜將,重塑民族精神。

朱聿鐭覺得,在如今的大明除了李定國能稱之謂名將外,已經尋不出能夠與其並肩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