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軍還在恢復之時,閻應傑與蔣承光已經各率一個旅,先行攻打盤山城。

盤山城的抵抗極其的頑強,但是在明軍的爆破攻勢面前,依舊是脆弱的不成樣子,只是數日間便即光復,並且殲滅、俘虜城中漢八旗數千人。

但是再向東推進時,就開始變得極其困難起來。

遼陽多山,地形極其複雜,有六山三田一分水之說。

在盤山漢八旗被打的基本上可以說是全軍覆沒之下,各地已經明白城牆對於明軍完全無用的漢八旗,已經再沒了據城死守的想法。

既然陣地戰不如明軍,那便據險而守,扼守著各個交通要點,佈下一連串的釘子戶,卻是輕易而舉,這種分散性,隱藏性極強的作戰,倒也頗有後世游擊戰的風範。

雖然漢八旗似乎無處不在,幾乎十二個時辰不間斷對明軍進行騷擾攻擊,但因為雙方軍隊的素質與武器完全沒有可比性。

以弓箭和數十年沒有改進過的鳥銃來偷襲明軍,無論射程還是威力,都遠遠遜色於明軍的新式火銃、火炮,漢八旗打的有多熱鬧,他們的損失就有多大。

儘管這些蒼蠅打之不盡,但在穩步推進,絕不冒進的明軍面前,漢八旗的損失卻是要遠遠高過於明軍。

但是不斷的受到騷擾,對於軍隊計程車氣,卻也是有著一定的影響的,尤其是那些扼守著交道要道,據險而守的清軍,更是一塊塊難啃的硬骨頭,令得明軍的推進速度始終快不起來。

這種複雜的地形,也難怪當年佔據主場優勢的努爾哈赤,可以留下小規模精銳部隊阻擊明軍前進速度,主力四面出擊,對十數萬明軍進行各個擊破的戰術,進而產生薩爾滸這種六萬破十數萬的輝煌戰線,一戰將明軍脊樑骨都差點直接給打折了。

不過好在盤山已經到手,只要廣寧衛被全面恢復,那整個遼南的局勢已經在明軍的掌握之中。

只要給明軍從容的在盤山養精蓄銳一段時間,大軍就可以向東順著遼陽平原直插遼陽城。

這也是原本參謀本部商討出來的戰略,決不犯之前楊鎬四路分進合擊的錯誤,集中主力壓向遼陽。

這戰略壞處是,如果明軍力量實在太強,那清軍也許會選擇避而不戰,讓明軍不能一戰而定乾坤,被逼在林海雪原之間與清軍展開拉攏戰與消耗戰。

這種戰爭自然不可能短時間內結束,甚至綿延個十年二十年,也完全是意料之中之事。

十年二十年,對於朱聿鐭來說實在是太長了,長的讓他根本無法接受。

既然不願意被綁在這遼東這麼久的時間,那李定國提出的伏擊計劃,自然就順理成章的讓朱聿鐭大感興趣。

因此當收到吳三桂第一時間派出來的求援使者訊息後,李定國在鬆了口氣之餘,也開始對本就被當做棄子誘餌扔到廣寧的吳三桂,心底隱隱開始同情起來。

抱歉各位,我明明已經點了上傳,但卻不知道為啥沒有釋出出來,這會兒寫完第二章才看到,就一起發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