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的種類也有很多,有白心的,黃心的,還有紫薯等。

桃花源原本都是種白心的,也是本地紅薯,這種紅薯當年可是村民們吃不上飯的時候,頂替米飯的糧食。

爺爺那輩,生活艱苦,米飯不夠吃,紅薯可勁造。

很多老一輩的人,吃紅薯吃到吐,現在看到紅薯都還是搖頭的。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他們依舊是不沾紅薯。

孫爺爺以前便提過一次。

所以林燁並沒有讓小白給孫爺爺送紅薯去。

生活的無奈,時代的心酸。

林燁嚐了一口,味道還不錯。

“小紅,你把紅薯用蓋子蓋起來,這樣保溫一些,等淼淼起來,她可能會想吃。”林燁對小紅說道。

他和小白則是扛起了鋤頭,提著麻袋,上山挖紅薯去。

淼淼種的紅薯不多,也就兩畝地,別看地不大,但紅薯的產量還是很高的,一畝地能產一兩千斤。

紅薯和土豆,當年都是神兵利器,在饑荒的年代,成為了多少人的救命糧食。

這些紅薯,淼淼說了,是用來洗紅薯粉的。

紅薯產量高,不值錢。

產地收4毛錢一斤。

一畝地就算2000斤,也才能賣800塊。

所以現在搞農業是真的不賺錢。

除非是承包數百畝地,機械化運作,不然人工的成本可能都不值這個價了。

這也是農村地區勞動力流失的主要原因。

如果能在家賺到錢,相信有很多人都不願意背井離鄉,去外面打工的。

就拿桃源村舉例,在林燁建設桃源村景區之後,已經有不少年輕人回流了。

在家門口賺三千,都比在大城市賺五千香。

出門在外,無論幹什麼,都是需要成本的。

吃飯應酬,租房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一年到頭,也不見得能攢到多少錢。

當然,如果要論好玩的話,那還是城裡好玩。

娛樂方式多種多樣,生活也更加便利一些。

不過等以後景區完成了構建,也不會差到哪裡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