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超視距暗殺,是指暗殺者與被殺者的距離,超越了視野的極限。

由於超過了視野的極限,下毒、割喉等常見的暗殺手段便失去了作用的空間。

這是武器的主戰場。

比如炸彈、弓弩,或者狙擊槍。

明治三十八年,東瀛模仿日耳曼的毛瑟式步槍,研製了一款制式步槍。因槍機上有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得名三八大蓋。

後來,軍隊需要遠距離的高精度射擊,特為其加裝了2.5倍的光學瞄準鏡。保證其在460米有效射程內能實現精準狙擊。

此刻,他手中正在擦的,就是三八式狙擊步槍的零件。

由於是東瀛制式裝備,對負責情報系統的林逸來說,想神不知鬼不覺的弄到手並不困難。

木質槍托帶著訓練和戰鬥的痕跡,泛著油光的槍身顯然是得到了非常好的保養。

林逸沒有劉琛那五花八門的暗殺經驗,他思前想後,最為穩妥的,便是狙殺。

他對授勳場地和周圍的地形非常熟悉。

460米的有效距離,雖沒有超過人眼視野的極限,但藉助樓宇的掩護,足夠擋住敵人的視線,讓他擁有從容的撤退時間。

唯一需要確認的,就是他的槍法。

很多人都說,天下的神射手,一定都是子彈喂出來的。

作為戴春雨的心腹,過去的這些年,林逸一直不缺子彈,也不缺射擊訓練。

他是個武人,但也明白時代變了,因而從不抗拒槍械。

隨身攜帶的,就有專門的袖珍子彈。

得益於八極拳帶來的強大身體素質,林逸的槍法,比別人更穩,也更準。

1937年1月1日,晴,正值寒冬,帶著溼氣的冷風還在街頭肆虐。

街上的主幹道,飄揚著彩旗,昭示著新一年的喜慶。

林逸尋了早就勘好的弄堂,找到無人的閣樓,上了屋頂,趴在冰涼的瓦片上。

哈了一口氣,微微活動下四肢,避免長時間保持姿勢帶來的軀體僵硬。

這是附近的制高點,透過2.5倍光學倍鏡,他剛好能看清授勳的現場。

那是官方的大禮堂內,仿西式教堂的設計風格,大面積的採光窗,讓陽光從容的照射進去。

與外面的嚴寒不同,大禮堂內,熱火朝天。

特意邀請的觀禮人,穿著正式的禮服,在各自的位置上坐著,偶爾交頭接耳,尋找自己的圈子。

對他們來說,這是觀禮,也是交際的重要場合。

精英階層最看重的,是資訊和利益的交換。

所以他們熱衷社交、宴會和活動。

作為學生代表,林志自然也被邀請在列。

此時的他,神情自若,不像身旁的女學生一樣左顧右盼,也不像身後的同學一樣左右聯動。

這份淡定,有六成是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