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通背拳(第2/4頁)
章節報錯
上門挑戰。
不是沈元那樣上門砸場子,而是正經地拜帖約戰。
有觀禮,有見證。
五六個包子下肚,再來個煎餅果子。
吃飽喝足,消消食,步行去武館。
朝市外走,穿過七八條街。
楊氏通背拳館,赫然於眼前。
大門敞開,兩排弟子嚴陣以待。
一看到劉琛,就有人跑進去通傳。
倒不是他們小題大做,而是迫於劉琛的戰績。
厚積薄發,在戰鬥中不斷突破。
四個月,挑戰7家武館。
全勝。
壓倒性的勝利。
所有人看完之後,只有四個字的評價:
大師風範。
此戰的對手,是拳館的掌門人,楊寧。
通背一門,揚名於帝都、津門。
開始時卻不是一門拳術,而是一門杆法。
當年,開派宗師欲北上傳拳,途中遇一位善拳的馬先生,一番比鬥後,惺惺相惜,遂以杆法換拳法。其後不久,又遇一位善刀的趙先生,彷彿故事重演一般,換得一門刀法。
進京後,開派宗師不急於傳拳,而是花了數年功夫,融杆、拳、刀於一爐,推陳出新,得名通背。坊間應戰,戰無不勝,方有聞名江湖。
楊寧已在擂臺外,背手而立,沉著自信。
此人雙臂極長,腕線過襠,天生的通背拳好料子。當然,若為女子,必是絕好的身材。
事實上,早在10年前,他就已經在當地聞名。
一手通背拳,如杆似刀,冷彈脆快。
“這個劉琛,到底是什麼來頭?”
縱使再有自信,楊寧也不敢輕視連戰7家武館的猛人。他看向門口,向身旁的見證人問道。
“此人年不過二十,當真稱得上武學奇才。據說一身功夫傳自八極,但廝殺裡,對其它拳術同樣精通。這就是打孃胎裡學,怕是也學不到這麼精。”
能當見證人的,多是江湖名宿。按理說,早已見過不少江湖傳奇。但談及劉琛時,仍帶著幾分琢磨不透。
另一位見證人看著門口處的劉琛,說起另一件事。
“他一身醫道本事也著實不俗。
“出道的第一戰,就是我做的見證,在劉悅的無極拳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