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和現代打追光燈是一個效果。

燈下物件,是無處可遁的。

妖精即便使了隱身法,也斷然無計逃脫。

第二個資訊,即確定照妖鏡主要持有人的身份。

一人無疑是託塔李天王,天庭總司令員。

玉帝每每下達緝妖任務,天王總能在適當時候手持神鏡,擺出拉風POSE,腰身一收,中食指並著向前一伸,呔,妖精哪裡逃。

天王代表著天庭的對外形象,持鏡對下界妖精也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

而且,該鏡具有一定稀缺性,持有者應有一定官階。

這從玉帝每每下達任務,僅李天王一人取鏡降妖,就可看出端倪。

另一人,便是文殊菩薩。

文殊有深厚的西方佛派背景,他合法持有照妖鏡,至少說明了一件事,即該鏡非天庭的專用物品。

佛派也有。

那麼,佛派勢力裡,是文殊菩薩獨獨持有?

還是並普賢、觀音、地藏王四大菩薩各持一面?

這還真不好說。

只是有個好玩的問題。

諸菩薩們坐下青獅、白象、金毛犼等妖精究竟從何而來?

莫非均是當年抱團祭出照妖鏡,照住“野生動物”們的妖身,併合法批捕了。

而這些,在西遊六十一回裡,漫天神佛誘捕牛魔王事件裡,就可看出端倪,“(哪吒)將縛妖索子解下,跨在他那頸項上,一把拿住鼻頭,將索穿在鼻孔裡,牽牛徑歸佛地回繳。”

只是,牛魔王最後成了哪位西方大神的坐騎?這倒真是一件極其有趣的事了。

但民間傳說裡的照妖鏡,其實和佛派沒太多關係的。

東晉著名道士葛洪在《抱撲子》中說:“萬物之老者,其精皆能假託人形,以眩惑人目而常試人,唯不能於鏡中易其真形耳。

是以古之入山道士,皆以明鏡徑九寸以上,懸於背後,則老魅不敢近人。

或有來試人者,則當顧視鏡中,其是仙人或是山中好神者,顧鏡中故如人形。若是鳥獸邪魁,則其形貌皆見鏡中矣。”

可見,照妖鏡古時實為道派人物的標配,同劍、印、符牌一般。

尺寸也有要求,直徑九寸以上。

佩戴於背後。

如遇可疑人等,可使鏡照之。

這在一些武俠影視劇的橋段裡,皆可遇見。

除此,大約還有辟邪、辨冤、鑑形等功能。若輔以其他古籍資料,似乎還有照鬼的功用。

如鬼界酆都大帝,私人保險櫃裡也有一面,以鑑鬼魅魍魎。

……

十張抽獎券僅僅得到一張隱身符和一枚照妖鏡,這並沒有給林不凡帶來多少喜悅,反而讓他覺得本應如此。

林不凡對於隱身符並沒有多大興趣,獲得大獎時,他並不感到驚訝和興奮,而是產生了一種本該如此的感覺。

“照妖鏡,快快出來見見你的新主人。”

隨著林不凡一道指令發出,很快一面普通的玻璃水銀鏡子落在了他的手中。

林不凡拿到旁邊的煤油燈下,細緻地打量了一會兒,卻發現這照妖鏡除了有一層綠色塗層之外,再也沒有什麼能吸引人的地方。

同系統描述出來的強大功能相比,反而看似不能再普通。

倘若外人不知道它的名字,即便仍在路邊,怕是也不會有人彎腰去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