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此處有這麼多的流浪貓,原來那古祠就是凌州赫赫有名的貓仙祠。

而面前的這條小巷子,正是凌州百姓口中的貓兒巷。

崇禎六年,凌州城遭遇百年大旱。

自譚家書生離開凌州之後,便有了這貓仙祠,自那以後,每逢祈福拜祭佳際,必有無數信眾接踵而至。

信徒們三五不時,還會帶來許多肉脯,魚乾餵給貓仙爺的貓子貓孫。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群盤踞在祠堂附近的野貓,便都將此事當做一種刻入骨髓的習慣了。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狸花貓,突然出現在林不凡和張小辮兒二人眼前。

原來它們誤以為張小辮兒他們師徒,是前來祈禱的信徒,順便給它們投餵食物的良善之人。

反應過來的張小辮兒,摸了摸鼻子,越發不屑地感慨道。

“這些個貓崽子,安逸奢侈的日子過習慣了,久而久之,竟然吧祖傳的捕鼠捉鳥全給摒棄了?”

“為了當個寄生蟲,豈不是貓仙人的臉都給丟進了?”

揣著好奇之心,兩師父邁步朝貓仙祠走了進去。

走進大廳,環顧四周。

發現這座祠堂布局,與其他廟宇沒有太大區別。

可能是因為它與槐園鬼屋只有一堵牆的間隔。

信徒們膽小怕事的緣故,才導致已經很久沒有人再來祭祀。

桌前的香桌、香爐,及其蒲團上,此刻正覆蓋著厚厚的一層灰塵,角落裡更是佈滿了大大小小的蜘蛛網。

大廳裡的神龕裡,擺著一尊泥塑雕像。

身披一件綠色的長袍,長長的鬍鬚,眉清目秀的面容,看起來頗有儒家紳士之風。

如果沒有猜錯的話,此尊大仙正是那位人盡皆知的貓仙爺。

林不凡瞥了一眼貓仙爺塑像上所披著的八卦道袍,然後未做更多的逗留。

扭頭領著張小辮兒,邁步離開古廟。

朝著帽兒巷外面走去。

也就是前往凌州府衙的方向。

偏偏二人離開沒多久。

巷子盡頭的黑暗角落,突然跳出一隻色彩斑斕,身形如葫蘆大花貓。

正是之前,林不凡和張小辮兒二人初入凌州城在大街上遇到的那隻。

這時,大花貓正直勾勾地盯著林不凡和張小辮兒身影消失的方向,蹲在地面,慢慢地舔試著爪子,表情十分奇怪。

……

林不凡前腳剛踏出貓兒巷,他心中莫名感到了一絲異樣。

察覺到似乎有什麼東西,一直在默默地監視著他們。

可回頭朝四周一看,卻什麼都沒瞧見。

那種被監視的錯覺,瞬間又消失不見,彷彿真是一種幻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