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鍊自然是從小到大的。

所以這一點完全的是沒有任何問題。

如此呂布的這幾個乾兒子也就能夠得到很好的鍛鍊了。

他們會把這個當做每天的作業一樣,每天都做,累計經驗。

剩下的二十個乾兒子中有五個人並不喜歡文武之類的,他們想要做的就是去放牧。

這是來自於匈奴部落的那些乾兒子。

原本的呂布想著把他們培養成自己的得力干將。

但是卻發現他們幾個根本就沒有要被培養成這樣人才的想法,只想著回到部落裡去放牧,過自由的生活。

如此情況下,呂布自然是不願意的。

於是呂布只能是棍棒加身讓他們朝著自己的想法去學習。

這就是呂布,你做的事情對自己有幫助,那麼完全的會支援你,你做的事情不是呂布所想的,那麼這件事就不行。

當然呂布之所以這樣的賣力,就是希望這些乾兒子們都能夠為自己所用。

最少呂布也要把他們培養成匈奴人的驕傲,這樣的話匈奴人也就會成為自己治下的一個民族了。

然後這些人說漢話用漢禮,基本上可以讓他們徹底的聽令於自己,長時間下去,他們也就成為了漢民族最親密的夥伴了。

當然在這個時候呂布也不著急,因為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

如此的話就需要自己的這些乾兒子們在自己這裡有大用,讓他們去影響他們的民族。

除去這五個想法獨特之外,剩餘的十五個人則還算是正常。

他們畢竟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呂布給了他們機會,他們才得以學習進步。

所以他們都希望自己有用。

有兩個人想要當一名醫者,因為他們覺得醫者是一個非常不錯的職業。

有五個人想跟著賈詡和陳宮學習軍略,以後當一個軍師一樣非常專業的人。

還有一個人居然想著的是當一個地方的官員。

不過他的年齡小,呂布沒有當一回事,讓他繼續的基礎學習。

其實按照呂布的計劃,都是想著讓他們去談自己的想法時候,去給他們指定一個規劃。

剩下的人中有七個人,他們的理想就和自己的那十個哥哥一樣,成為一個非常優秀的武將。

同時他們也非常努力的在練習基本功,想要自己的武力值能夠增長。

對於這樣的人,呂布自然是支援的,只要他們想,在呂布的棍棒加持下基本上是能夠幫助他們的。

這是自己的專長,至於說其他方面的,只能是靠著別人來進行學習了。

七個人中,他們的的年齡都相差不大,最大的和包雲是同歲,剩下的他們都比包雲小一歲。

這也是這一次呂布收乾兒子的時候故意關注的點。

目的就是讓這些乾兒子們都能夠一起成長,不會出現年齡的過分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