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還要居住,生活日常都需要顧及。

一座城就像是一個孤立系統,哪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引起一系列問題。

比如前幾日有個老牛頭,他家裡向生產隊申請了一頭公牛,準備春播。

生產隊長也是一時疏忽,忘記記錄,使得這頭公牛又被另外一戶人家牽走。老牛頭自然不幹了,牛是他先領的,於是兩個牛僱主便為了牛打了起來,最後老牛頭二人小事惹來兩廂街對峙,於是葉弘被迫接下這個為了一頭牛糾紛。

二人在縣衙內也是吵個沒完沒了,吵得葉弘頭都大了,這也讓葉弘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對於安邑縣日常管理,要事無鉅細,每一個細小漏洞都要彌補,不然便有可能鬧出老牛頭這樣糾紛出來。

事情解決很簡單,自然是葉弘又送給他們一人一頭牛了事。可是這樣一點小事確折射出安邑縣這個整體系統運轉,需要每一個很小細節來組成的。

由此葉弘重新調整了流民計劃,不再一味追求人數,而是要追求質量。

只有安置妥善老流民,才會收納新流民。

這樣一來大大舒緩了安邑縣壓力,也讓葉弘終於閒下來,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比如這些番薯苗種便是在這段時間內被他搗鼓出來。

站在那鬱鬱蔥蔥番薯葉子,以及那曲折糾纏藤蔓間,想象著明年這千畝良田便會產出幾十萬斤糧食,到了那時,安邑縣百姓便無人要一日一餐,或是兩日一餐的事情了。

別看安邑縣老縣民現在都每日兩食,但新縣民,從流民轉化來的那些,他們中還有人一日一餐,或是兩日一餐。他們大部分都是老人孩子居多,青壯年少的流民戶。為了緩解他們壓力,葉弘讓人給他們發救濟糧。但是安邑縣內也沒有太多餘量,遲早也要糧草斷絕的。

因此葉弘便迫切需要這番薯推廣之後,讓每一個一食,兩日一食縣民也可以一日兩食。

在古代很少有一日三食的,因此葉弘也不想打破這種習慣。

畢竟一日三食,即便是種植了番薯也不見得可以滿足日益增長人口。

據吳秀才統計,安邑縣目前註冊人口已經超過三十萬戶,還有沒有透過入籍申請,等待在流民營的,還有超過十萬多戶。

這些流民都加入安邑縣後,安邑縣人口接近五十萬戶。

這可是一個標準郡城的人口,也就是說,安邑縣人口很快便會追上河東郡了。

而河東郡城規模是安邑縣十幾倍,土地更是安邑縣百倍。

設想一個規模幾十分之一的縣城,若要養活和郡城一樣人口,這本身就是一個讓人無比頭痛課題。

不過在葉弘和吳秀才努力下,安邑縣目前一切還迥然有序,保持正常運轉。

只要解決了口糧,葉弘相信,安邑縣一定會克服一切困難的。

想到這,葉弘便對於未來充滿了信念,他彎腰下去拔出一顆番薯苗,將其抖落了泥土,頓時眼睛都直了。

怎麼如此小?

原本葉弘想象中巨大番薯沒有看到,只是見到幾顆像拇指大小紐子。

看到這,葉弘急忙又拔出幾顆,依舊如此,當葉弘一口氣拔了幾十顆,最終才產生一株正常的。

這讓葉弘無比沮喪,立刻著急了護衛來一起出手。

將這三畝種田都拔了,最後也只是收集不足五筐種苗。

看到這一幕,葉弘悲憤想要罵娘,可是最終他還是忍耐下來。

他努力想要找出番薯不結果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