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實乃可惜也”石崇和王凱紛紛扼腕嘆息,那表情甚至比青年還要沮喪。

青年烏溜溜眼珠在二人臉上來回掃了幾次,才一抖衣衫,面色鄭重道,“吾觀二位也是高雅名仕,吾有仙釀一罈,與君分享之”,說著青年便開啟酒罈子,一股濃烈酒香瞬間瀰漫了空氣中,勾引著石崇和王凱紛紛面色大變。

“此酒可是源自那桃源仙境?”石崇和王凱什麼美酒沒喝過,自然鼻子一嗅,便知道這不是市面上任何一種酒。青年略作高深表情點了點頭,“那漁夫離開桃源仙境時,對仙境中美酒戀戀不捨,便隨手帶了兩壇出來,其中一罈早已被他自己喝掉,眼下也滿天下也就只有這一罈而已”。

此言一出,石崇和王凱眼睛都在散發著綠光,他們是什麼人,乃是晉朝鉅富,若是他們癖好就是收藏天下寶物,做到人無我有,此時天下唯一一罈險釀,他們卻沒有,豈能甘心。

“小哥...不高人雅士竟然不吝下榻,吾等榮幸至極也”石崇急忙一揖到底,王凱也做出一個十分恭迎姿態。看著晉朝兩位鉅富都匍匐在自己面前,青年這才滿意點了點,邁開步伐,堂而皇之抱著那罈子酒走入華美幕帳內。

咦?青年一入帳幕內,不有著倒吸一口涼氣啊。想過這兩個老傢伙奢靡生活,卻也沒想到竟然奢侈到如此聳人聽聞地步。尤其是連吃個水果都要女僕剝了皮,以紅唇銜在嘴裡餵食。這畫面香豔到青年心跳加速,他正值青年熱血方鋼,豈能受得住這種陣仗,於是青年便急忙叉開了這香豔餵食,開啟酒壺,挨個酒盞斟滿一杯。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好詩,好酒,好雅士”石崇和王凱聞聽此言,紛紛扶手,擊掌稱讚。

“這酒可叫蘭陵?”石崇用力吸了一口酒氣,兩頰瞬間陀紅。

“那漁夫稱之為金陵,在下覺著金陵不雅,便取名蘭陵”青年再次舉杯為他們斟滿。

王凱砸吧嘴角,迷醉表情說,“好酒,蘭陵美酒鬱金香,確實這酒喝入嘴裡還隱隱透著一絲絲花香”。

能沒有花香嗎?青年暗中鄙夷一下,這可是他以這個世界一種花蜜調和而成。畢竟單純的提純高度白酒,這個時代人很難接受那種口感的,於是他找了一些花蜜來調和蒸餾酒才掩蓋了那種後世烈性衝勁。

青年自然也不是什麼魏晉風流名仕高人,他只是來自於後世一個穿越者,其憑藉著陶淵明老先生一首桃花源,便矇騙了當世兩大豪商巨賈。不圖別的,青年就是想要靠近這兩個魏晉頂級名仕,也享受一下傳頌千年魏晉風流那種奢靡無度生活方式。

“不知高人雅士也告知名諱”石崇喝到爽快,忽得目光鐸鐸盯著青年,看得出他似乎有意招攬自己。

青年微微一厄首,再次為他斟滿,“名號都是虛名,吾輩有緣相聚,何必在乎那些”。青年豈能不明白這兩個老騷包心境,這就像是後世釣凱子,一定要勾起他們心中那股洶洶浴火,才可將他們徹底拿下,成為自己日後奢靡生活土豪金主。

“吾等受教也”王凱和石崇紛紛舉杯相賀,看來二人對自己好感又提升一層。

青年故作沉吟狀,“若今生無緣入桃源仙境,吾心之不甘也”。

王凱和石崇心中剛剛熄滅念頭,又被青年重新勾起,他們眼睛都再放光,石崇直勾勾盯著青年問,“不知漁夫現在何處,我們可以建造出幾艘大船,我就不信搜遍整個湖畔之地,還好不到入口?”。

聞言青年心中樂開了花,這就是他想要達到目的,他哀嘆一聲“漁夫早已逝去,不過漁夫已經將當時情形繪圖與我,只要尊圖而行,便可尋覓之”。石崇和王凱眼眸莫名一亮,立刻追問,“可否讓吾等一觀寶圖?”。青年自石崇和王凱眼中看到貪婪,還有一絲絲殘忍。這讓他立刻心生警惕,他很清楚,這所謂魏晉風流名仕,動輒可是會殺人的。

青年微微搖頭,“漁夫逝世前千叮萬囑,只允許我一人前往尋找,不可傳於他人之耳,吾不可失言也”。

石崇和王凱對視一眼,臉上都帶著明顯落寞和失望。青年急忙補充道,“但漁夫並未阻撓我帶人入桃園仙境,一旦我尋得入口,便邀請二位名仕一起去桃園仙境一遊如何?”。

“好”石崇和王凱幾乎異口同聲回道,由此可見他們對於那所謂桃源仙境是多麼相望。

這魏晉風流,其中最大一個特點,就是喜歡隱士居住,尤其是那是出世於外,過著神仙一樣日子,才是人生最大高雅追求。

也正是摸清這一點,青年才定下這個計策,來釣這兩個千年前,頂級巨賈凱子。

“來人,去拿是三千兩黃金”。

“來人,去拿五千匹布帛”。

這兩個千年老凱子還真是大方,一旦認定了青年可以找到桃源仙境,便立刻送出重金,資助他去造船尋找入口、

看著那一箱子珠寶首飾,一箱子金箔布匹,青年眼睛都有些直了,只是他還是努力讓自己視線挪移開那些黃白之物,然後略帶一絲惆悵盯著屋外說,“可惜那漁夫已經不再,不然定可事半功倍”。這是青年為了日後留下藉口,以免自己拿了他們錢,還找不到入口,被他們惱兇成怒給殺了。

石崇和王凱果然也上鉤了,紛紛扼腕嘆息道,“可惜晚了一步遇到名仕高人,不然吾等一定會先一步找到桃源入口所在的”。

“來,讓我們滿飲此杯,待他日找到仙境入口,吾等一起入那桃源仙境,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青年為了再一次加深二人印象,又吟誦一遍桃花源記。只是把開頭晉太元中,改為東漢末年,把之後不知魏晉,改成不知蜀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