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壁上有滕軍高喊:

“主動繳械,饒爾等性命!高舉雙手,走出峽谷,滕國向來優待俘虜!”

此時寧國軍卒很聽話,接二連三舉起雙手,順著山谷走將出來。

胡水早已率隊在谷口迎接著他們,這一次自然又是大勝,一清點,那投降的寧軍共有25,000之多。胡水樂的根本就合不攏嘴。立大功了!降軍比自己一方的軍卒還要多,也幸虧王后提前命棉紡廠準備了許多軍服,否則還真沒有那降卒穿戴的。

下面要打掃戰場,掩埋屍體,清理障礙,有了這麼多人,這點活計自然不在話下。

適才那山上的伏兵遇到寧國各5000人的進攻,確實打得艱苦卓絕。寧國軍卒全部都帶了強弓硬弩,可他們帶的箭矢必定有限,箭矢沒了,遠距離再也傷不了滕軍伏兵。

可滕軍一方備的箭矢相當的多,根本就不是寧軍可比的。寧軍畢竟人多,總有人能衝將過來,這個時候那火銃便派上了用場,一槍可以放倒三四個,至少他們會失去戰鬥力。

在那寧軍全部被消滅之時,滕軍也傷亡過半。

人員的減少對寧軍大部隊的伏擊顯然就減弱了許多,以至於那3萬寧軍很快便衝了過去。

小型火炮是早就搬到山上去的,之所以沒有用來對付那5000寧軍,是有原因的。

山上炮聲一響,5000寧軍很快便會被消滅,寧軍的大部隊也就得到了資訊,山上有炮,他們不可能再冒險衝擊,肯定撤出山谷,也就不會再有這最後的勝利。

若要給他們一次毀滅性的打擊,當然甕中捉鱉最好,有利的地形可以繼續利用。沒有提前將隘口的山體炸塌,目的就是要放寧軍進來,在3萬軍卒全部進入伏擊圈之後,才將他們的後路堵死。

前方巨炮一響,他們已是無路可去,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兒。幾聲小炮在人群中一炸,便幫助他們很快地下了決心做了決定,投降可以免死,這在寧軍隊伍當中是人人共知的。

李秀娥得到捷報,便帶著小雷霆、小翠等人前來親自為胡水祝賀。這段時間大家都很辛苦,終於粉碎了寧國10萬大軍妄想圍困滕國都城的奢望。

話說從十里茶館撤離的那一萬寧軍,繞山而行,走了三天三夜,終於來到北山口的北端。呈現在他們面前的卻只有一片空蕩蕩的帳篷,一個人影也沒有。

看到很多用品依舊整齊有序地擺放在裡面,並不像倉皇撤軍的樣子,這讓眾人感到很奇怪。幾位將領便派出斥侯四處打探,終於探明前幾日那大軍全部攻打滕國去了,只是未見一兵一卒返回。

偷偷潛入滕國邊境的斥侯來報,滕國一方在慶祝勝利,他看到了很多昔日的寧國軍卒,也在那裡一同吃喝,一同訓練。

幾位將領知道武不松這方敗得更慘,在此停留已無任何意義,便連夜啟程,帶著孫鴻飛的棺槨回京都去了。

滕國一方在慶祝勝利之餘,自然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埋葬陣亡的將士,撫卹家屬,按政策進行錢財方面的補償。

治療傷兵,醫科學院的醫生們可就忙了,那家醫院平日裡並沒有多少人,現在確是人滿為患。有了這麼一個基地,很多人能夠及時得到治療。

論功行賞,龐彪和胡水晉升為大將軍。還有一個人也被李秀娥封為了滕國大將軍,那就是李元勳。對於他的封賞,讓那些降將看到了希望,只要立功,在這滕國同樣可以升官進爵。

這一戰使李秀娥更加重視邊防的守衛,這麼多軍卒也不可能全部駐紮在京城裡,將近6萬人,除了石昌城外,三個邊防隘口和沙水鎮都派駐了大量軍隊。

李秀娥還有一個想法,造紙廠那裡有必要建一座城池了。由於造紙廠規模擴大,那裡已經有上萬人常住,建一座城池更能有效保護那裡的居民安全。更為重要的是,那裡距離東山口比較近,將兵營安置在那,能夠對東山口進行快速增援。

她這個想法一經提出,立刻得到文武大臣的支援。有了沙水鎮城池建造的經驗,再造一座,誰也沒有提出困難,更何況現在有如此多的軍卒,完全可以以他們為主力進行建設,沒有必要再動用民工。

現在所缺少的就是青磚,青磚在建造沙水城時全部用光了,好在這個事情並不著急,責承工部令磚廠繼續燒製便是。其他的如白灰水泥等建築材料倒是充足,只待青磚夠用,即可開工建造。

還有就是對那戰艦的建造和修補,此事李秀娥相當重視,幾乎每日裡都會到木器廠進行督查。

戰艦對於滕國來說也是相當重要的。這次戰鬥如果沒有提前準備,寧國的那五艘戰艦若駛入滕國境內,後果不堪設想。那巨型戰炮再厲害也不可能緊緊跟在戰艦後面,必然失了先機。

李秀娥去木器廠監造戰艦,裘開物差不多也是每天要到那裡的,他要看他那樓臺的零部件是否齊全,是否有遺漏,於是乎兩個人經常結伴而去,結伴而回。

而陳巧巧對這些監工製造的活計不感興趣,只待在宮中擺花弄草,戲魚逗鳥,充其量在滕王要去沙水鎮看樓臺組裝的情況時她會一同乘船前去,目的就是看一看瀏水河的沿途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