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小心謹慎進山谷(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峽谷長約50餘里,寬窄不一,寬的地方都有二里地,而窄的地方不過幾米,道路時寬時窄,就如同那藥葫蘆一般有多個卡口,每一個卡口都是設伏的絕佳地點。
哪裡有埋伏?是什麼樣的埋伏?可能受到怎樣的攻擊?若是搞不清楚,恐怕要吃大虧的。
周孟公出了一個主意,既然擔心有埋伏,那就派出兩支小隊,從東西兩側的山上進發,主力部隊從峽谷挺近。不要急於快速進攻,待山上兩側清除伏兵之後,主力再前進。不怕走得慢,50餘里再慢也用不了多長時間。只要過了峽谷山口,進入滕國境內,5萬大軍便無可阻擋!
武不松知道周孟公老謀深算,輕易不發言,話一說出來那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心裡面已基本上認可這個方法,只是還需要等待斥侯的訊息。
派出去的幾個斥侯到了晚間才陸續回來,他們一直走到了峽谷的盡頭,也沒有發現山上有大量伏兵,倒是看見了幾個放哨的滕國軍卒。
這個訊息令武不松百思不得其解,50裡的路程急行軍用不了一個時辰,這5萬大軍就會衝到滕國軍營的賬前,對方只有5000人把守,瞬間便會被碾壓,何以未設伏?
看來滕軍對這裡是疏於防守,也許正如孫鴻飛所說,他們認為東山口是寧國的主攻方向,已將軍隊集中到了那裡,而對於這個北山口並未引起重視。
之前還以為滕國有會用兵的人物,現在看來高估了他們。那個東山口的勝利,只不過是藉助了有利地形而已。想至此,武不松不禁笑了,這個大功要屬於自己了。
於是,他重新召集謀士和武將,連夜制定作戰計劃。方法還是按照周孟公所說,緩步推進,一旦遇到埋伏,先頭部隊會遭遇,後面的隊伍可以及時做出反應,進可攻,退可守,不至於遭到滅頂之災。
只不過對於峽谷兩側山上的那兩支小分隊,不必派太多人,一邊有十幾個觀察放哨即可,有什麼情況及時通知下面的大部隊。
若是派的人太多了,反而目標太大,再者說來山上本就沒有路,行動速度遲緩,不利於與大部隊保持同步,倒不如人少一些靈便,反正上面沒有伏兵。
周孟公堅持自己最初的主張,勸其不可輕敵,更不要一意孤行,保證大部隊的安全是致勝的關鍵。
然而武不松嘴上說,知道了,曉得了,明白了,可他依舊按照自己的意圖進行安排部署。
以為武不松必將採納自己的主意的周孟公,想象中這次作戰勝券在握,可發現這位武將軍竟然嘴上一套,行動上又是另一套,便是一聲嘆息。可現在武不松是主將,軍事部署還得是他說了算,這位周大謀士也無可奈何。
一切安排妥當,叫眾將士好好休息,明日準備攻擊北山口。
次日一早,武不松就調兵遣將,他把5萬人分成了5個梯隊,每個梯隊有10名將領,各率1000人。第一梯隊先行進入山谷,一旦與敵軍開戰,第二梯隊隨即後援,再戰不勝對方第三梯隊跟上。滕國守軍只有區區5000人,這3萬人還能勝不了他們?
武不松自信滿滿,指揮若定,很快先頭部隊出發,浩浩蕩蕩進入山谷。
他確實在山谷兩側派了兩支小隊沿著山崖前進,不時給下面的大部隊傳來資訊。可事實上,下面大部隊的前進速度受到了他們的限制,畢竟山上不好走,行進速度慢,先頭部隊每每都要等待他們。
第一梯隊在山谷裡蜿蜒而行,走了將近四十七八里地了,眼看就要到滕軍營地,也沒有遇到滕軍的伏擊。那領頭的將士都有些著急了,這麼近的距離,何不一鼓作氣衝將過去,何必還在磨磨蹭蹭向前推進?還要聽從山上行進緩慢的幾個小兵的旗號指揮!真是耗費精力,耗費時間!
而就在這時,山體兩側的旗語兵讓隊伍暫時停下來,像是有情況。那幾位將領也便不再抱怨,趕緊令隊伍停止前進的步伐,等待山上的訊息。
一萬人的隊伍本來拉得很長,可因為走走停停反倒聚集到了一起,現在停下的這個地方還算比較寬闊,一萬人才不顯得擁擠。
忽然,只聽得“轟”“轟”“轟”幾聲巨響,山搖地動,眼見著峽谷兩邊的山石崩塌,後面寧軍剛剛經過的那個葫蘆口迅速就被石頭堵死了,剛好把第一梯隊的寧軍阻隔在前面。
所有的軍卒頓時慌亂起來,這突如其來的巨響向把他們炸懵了。為何這山體早不塌晚不塌,偏偏待他們經過之後才崩塌下來,這豈不斷了他們的後路!
他們自然不曉得這是滕軍用火藥炸塌的。
昨日山上確實沒有滕國的伏兵,準確的說,是峽谷兩倒臨近峽谷的地方沒有伏兵,所以寧國斥侯沒有發現,只有個別的崗哨,那確實也是真的,有的是故意暴露給他們看,還有的隱藏了起來。而這些隱藏的人就是負責點火藥的。
伏兵是有的,只不過是藏得遠了點,在密林深處,前來打探敵情的寧國斥侯自然不易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