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避重就輕難匹敵(第2/2頁)
章節報錯
小雷霆還是聽了母親的話,重新回到隊伍中。
龐彪安排一部分人留下來收拾寧軍遺留下的帳篷,其他軍卒返回。
軍隊回到石昌,諸位將領各自帶隊回營休息,李秀娥、小雷霆和小翠便返回王宮。
一路走來,李秀娥的心裡直犯嘀咕。那蔣廷軒帶領10萬寧軍,千里迢迢來到滕國邊境,只不過駐紮了兩三天的時間,沒有攻擊一次峽谷就又返回去了。
真的只是為了讓東征的滕軍回援石昌嗎?如此勞師動眾,是不是太過草率?
攻打滕國他們是吃過虧的,上一次損失了將近10萬軍卒,難道還不夠嗎? 這種腦殘的戰略為何還用第二次呢?莫非有什麼陰謀?
與其如此,何不直接去解救文昌、水昌、東隅之戰呢?
李秀娥越想越覺得不對勁兒,可她一時又想不到哪裡有問題,便將自己的疑問說與了小翠和小雷霆。
那小翠說道:
“兩次戰役寧軍已是元氣大傷,寧王手中也就這10萬人馬了,若再打仗,這10萬人也必將保不住,不是被我滕軍消滅,便是成了滕國的軍卒。他那寧都終歸是要有人守衛的,調兵回朝,儲存實力,寧王才更有安全感。”
小雷霆呵呵一笑,“寧軍連吃敗仗,損兵折將不說,還丟了大片國土,寧王震怒之餘,估計他更多的是恐懼。小翠姐姐言之有理,但寧王絕對不肯善罷甘休。依照他的脾氣秉性,必將繼續與滕國為敵,正如母后昨日所說,這仗肯定還會打的。”
“可寧軍已經撤走了,他們還會打哪裡?”
李秀娥在問在小雷霆,同時也是在問自己。
“糟了!”
她突然想到了文昌城,石昌地勢特殊,打不得攻不得,可文昌就不一樣了。李秀娥對文昌縣城的安危擔心起來,便招人去通知周正邦、董振義等人到王宮議事。她們急忙先行趕回了王宮。
幾位重臣到來,一起幫著王后分析,覺得李秀娥這種擔心是極有可能的。
李秀娥便讓董振義與外地的斥侯進行聯絡。一是關注蔣廷軒一部的軍事動向。二是關注寧都朝廷的訊息,一有風吹草動立刻傳信過來。同時告訴董振義,各部軍卒不得鬆懈,隨時準備出發。
李秀娥的擔心並不是多餘的,第二天董振義就接到了斥侯傳回的飛鴿傳書,便馬不停蹄從兵營趕來,向李秀娥彙報。
蔣廷軒一部並沒有直接返回寧都,而是折向東奔往文昌方向,看樣子真的去收復失地了。他知道軍情重大,不敢遲疑,急忙上報。
同時他還接到了寧都斥侯傳回的訊息,前幾日見有人備了厚禮去了成國和暢國。那斥侯原以為只是官方的商業行為,或者是約定的禮尚往來,可後來得知,寧國可能是去搬救兵了,要讓成國和暢國出兵,幫助討伐滕國。
關於寧國搬兵一事的真假尚待核實,是真假不了,是假真不了。成國和暢國那邊的斥侯自然會傳來訊息,此事倒可以緩一緩。當務之急是如何防範蔣廷軒一部攻打文昌縣城的可能。
李秀娥思忖,縱使文昌縣城擁有40門火炮,可一旦被10萬寧軍圍住,時間一久終會彈盡,還是會失守。
水昌東隅也一樣,若是沒有滕軍前去救援,這攻打下來的城池早晚再一次回到寧軍手中,她的東征還要從頭再來。
李秀娥絕對不會讓寧軍得逞,打他們的如意算盤,更不會放任不管她好不容易攻下的城池。
寧軍走了這麼久了,若大部隊全速追趕,即便是追上,那重武器是運不到的,畢竟火炮營行軍的速度最慢。
一番分析,蔣廷軒率隊才走了不過一天多的路程,寧軍要繞山而行,他到達文昌城至少還需要兩天的時間,中途攔截還來得及。
即刻點兵,10萬大軍再次出征。只需出東山口北行,100裡有個峽谷口,是一個攔截寧軍的有利地形,可先於寧軍到達那裡。
龐彪去調兵了。
小雷霆向李金娥請求,他想帶領一隊騎兵,從北山口出發,前去追趕寧軍,快馬加鞭是可以追上那些步兵的。他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是考慮到一旦寧軍與滕軍開戰,勢必被那炮火打得四散奔逃,在其後安置一支伏兵,可以切斷他們的後路。
見小雷霆說的有道理,李秀娥便答應了他。小雷霆沒要兵太多,說是太多了彼此影響,反而速度不快,1000人足矣。
他本就沒有打算帶多少人,如果不是怕母后擔心他的安危,他倒想一個人隻身拎著兩柄大錘就追趕去了,那樣反倒更快。
李秀娥還是不放心,便給他2000人馬,挑選軍營中最好的馬匹,並叮囑他帶上十門火炮,縱是他再英勇,也不願他像在文昌城中衝到寧軍隊伍裡來回廝殺,畢竟那樣的風險太大。
見母后答應了,小雷霆高高興興地去追趕龐彪要兵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