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手裡糧食多了,儲存成了大問題,儲存不好容易發潮、黴變、生蟲,導致大量糧食浪費。

鑑於此,李秀娥責承農部,本著自願的原則,大量收購民間餘糧。在石昌縣城西部再建一個國家糧庫。這些糧食可以投放市場,供給工人、教師等非農人員,以及牧場的精飼料所用。

農部粗略算了一下,即便是這樣也消耗不掉一年的糧食。

李秀娥提供了新的深加工思路,富餘的糧食可以用來釀酒製作醬油。

說到釀酒,石昌縣有自家釀酒的傳統習慣,每家每戶都可以做一些,那酒糟可以當做早點食用,男女老少都喜歡吃。

只是當地做出來的酒味道比較淡,酒精度低,品質不太高,價格比較便宜,利潤特別低,也就沒有人願意大批次的生產。

上一世李秀娥在高橋鎮時有一家酒廠,那酒廠所在的位置大概就是現在新建糧倉附近,造酒所用的水不是瀏水河的,而是來自西北方向的那條無名小溪。

只有這一個地方的水源釀出來的酒味道香郁醇厚,在當地乃至全國都享有盛譽,還走出了國門,創收了大量外匯。

李秀娥下旨,就在糧倉附近建造一個小型酒廠,畢竟糧食還不是特別的富裕,恐怕酒廠一開工糧食就不夠用了。

當這個酒廠的酒釀出來之後,便受到了空前的好評,很多人都不再自家釀酒,自家釀的沒有那種特殊的醬香味道。

李秀娥親自為這酒起了名字,臺酒,令製陶廠定做了特型瓷罐,專門用來盛裝這種酒。

商部將這臺酒運往大寧國大成國進行試銷,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有些商家便提前進行了預訂。

這個資訊大大鼓舞了酒廠的管理者,數次申請擴大酒廠規模。

酒廠的規模一旦擴大,大滕國今年新增產的那些糧食就會出現缺口,需再次進口。

但經過戶部進行測算發現,可以盈取數倍的利潤。李秀娥當即決定,酒廠再擴大一倍,增加一倍產量,同時提高售酒價格。

後世的經驗告訴她,像這種高品質的酒類必須要走高階才有利可圖,若是太過平價,反倒利潤越來越薄,不能長久。

而正是因為如此,這個小小的酒廠後來為大滕國創造了極高的收入,為大滕國初期的建設提供了滾滾財源。

酒類是消耗品,喝了一次還會喝第二次,特別是像這種好喝的酒,總有人忘不了它,願意買單。

北方的牧場也擴大了數倍,牛馬羊的數量超過了萬數,雞鴨鵝更是不可勝數。

現在每天都有商隊從這裡出發,專門外銷肉蛋奶。若是有一天不進行送貨,就會產生積壓,造成浪費。

肖德噲的銷售隊伍分工越來越細了,有專門銷售農具的,傢俱,肉類,蛋類,奶類,酒類,藥材,工藝品,棉麻紡織品。

特別是鮮蛋鮮奶的銷售,成立了專門的配送隊伍,每天定時出發,小批次高頻率進行推銷。這樣可以在保質期內把蛋奶類銷出去。那鮮奶已經銷到千里之外。蛋類走得更遠,當地特色的煙燻臘肉都已經到了大裘國的京都。

那些更為耐久的農具,在北方的大草原上牧民的手裡也能夠見到。

至於仿製滕王的那些竹椅竹凳,方圓3000裡以內都有分佈。

而那些木質的比較精緻的滕王作品,高階市場的價格有所降溫,但是那些桌椅茶几還是一直在千兩白銀以上,畢竟只有一個滕王會做傢俱。

其實在大滕國搞得最紅火的是建築材料,不過李秀娥有旨,所有建築材料一律不得外銷。

道理很簡單,大滕國幾乎所有地方都需要進行改造重建,目前所生產的量還不夠本國所需,即便是能夠賺取更多的銀兩也必須先供國內。

事實上她還有一個不得外洩的理由,白灰倒是無所謂,其他的王國也有,但這水泥和鋼筋是大滕國特有的品種,一旦流傳出去,其他王國有可能會紛紛仿製,會妨礙她將來的偉大設想。

可是這種並非絕密的資訊終究還是難以保密的,已經有外地客商前來想採購水泥和鋼筋。

郭振山不敢違抗李秀娥的旨意私自售賣,只得以本國還不夠用,婉言謝絕了。

對於木材和竹子的採伐,李秀娥制定了相關的管理規定。必須有計劃的開採,不得亂伐,一定要保持青山還是青山,絕不能變成禿山荒山。

至於那些珍稀樹木,更要謹慎採伐,非特別需要的禁止採伐。

為此還專門成立了一個林業護衛隊,沿大滕國的南部山區定期巡邏,是邊防的需要,更是為了資源的保護,有效控制了林業的規範採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