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各項發展好兆頭(第2/2頁)
章節報錯
在懷胎九個月時,這些事她都交給了周正邦,一心在太安府養胎了。
現在醫科研究院業已落成,覺得這個名子有失偏頗,便更名為石昌綜合學院,分成四部,相對獨立,醫學部,武學部,增設文學部和科技部。其中武學部分為武校,鏢局,女子別動隊。文學部培養文職官員,科技部進行研究設計開發。
各部的招生報名工作業已展開。
薛仕幾個月來下鄉接觸醫生有很大成效,報名進修的為數不少,很多醫生被他的醫術醫學水平所折服,相當一部分人是衝他來的。
鏢局和武校吸引了不少外地人,他們所看重的是,武術練好要麼可以做武官,要麼可以當鏢師,這些都有比較高的穩定收入,所以很快就招夠了人員。
特別是鏢局,那些鏢師沒有壓鏢任務時可以在武校兼職教學,再得一份收入,何樂而不為?
隨鏢師數量的增加,原先那些充當鏢師的武官陸續返回兵營了。
壓鏢任務較為輕鬆,這兩個月來,商隊從未遇到過一次劫匪,所以有人寧願去做鏢師也不去當武官。
李秀娥清楚,這種狀態有可能是暫時的,為了吸引更多武功高手,她寧願多給這些鏢師報酬,也不願讓他們流失。也正好趁此機會,讓他們互相比武競爭,誰高誰低就藏不住了,技高者留任,差一些的補充兵員。
這倒是一個不錯的徵兵渠道,以至於數年後,滕國兵營倒是以石昌縣境以外的人員為主。
為了保證這些異地兵卒的忠心,李秀娥降旨,凡在軍中服役的兵卒,家人遷戶至石昌縣城,優惠購房,家人安排工作,這樣還能增加些勞動力。
這也是一種變向移民政策。如此一來,這異地人與石昌當地人又有何異?她與國王不也是異地人嗎?
這項政策還有一項補益,在招收女兵時,那些償到甜頭的武官,會勸說自家姐妹前去應徵,這種宣傳很有成效,以至於那百名女兵有近一半來自異地官兵家庭。
這個現象也好解釋,一般愛好武術多是世家,兄弟姐妹之間都會有所影響,哥哥會武,妹妹也學,同好之人較多。
在李秀娥的勸說下,小翠還是到女子別動隊任了職的,不過她當前只是個名義上的統帥,訓練教學這方面的任務還是由武校的教職人員來兼任。
而小翠日常依舊侍奉在李秀娥身邊,她只是定期去檢驗一下女子別動隊的訓練成果。
令李秀娥更為欣慰的是,原先教書的比較緊缺,現在也有來自外地的教書先生。他們除了去補充鄉鎮教學力量之外,也有人應聘到了綜合學院。
各鄉鎮將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孩子在先生的推薦之下,透過考試便可以入學進行深造。
因為快要臨盆,薛仕隔個三五天就會為李秀娥檢查一次。每次檢查總覺得有些異相,用他的話說胎兒沒有要降生的跡象,依然是脈相蓬勃,強壯無比。
檢查的次數多了,李秀娥也就習以為常,她反倒安慰薛仕,順其自然好了。
她腆著個肚子,依然會到後宮面見滕王裘開物。滕王的關心如故。唯一不同於往日的是陳巧巧,逐漸變得少言寡語,偶爾的一兩句話,也是針對於胎寶說的。
“姐姐馬上就要做母親了,妹妹是不是就當姨娘了?”
至於她對滕王的態度,依然嫵媚有餘,殷勤備至。端茶倒水從來不用宮女,而是親自伺奉。至於打水洗臉擦汗的活計,她更不麻煩下人。
李秀娥倒是有個不經意的發現。現在天氣有所轉暖,藤王在做讓木工活時並不再是大汗淋漓,只不過額頭微微出現些汗漬而已。
即便是這樣,陳巧巧也會頻頻為其擦汗,而滕王或許是因為已經習慣,有汗沒汗任其擦拭。
薛仕曾經讓李秀娥去勸說滕王按時用藥,她卻從未向滕王提起過此事。
從薛仕的口中得知,裘開物還真是堅持按時服藥了,想必是這藥起到了一定的療效。陳巧巧的肚皮一直沒有動靜,薛仕解釋,此事不宜急於一時,尚需繼續調養。
各工礦企業都在迅猛發展規模逐漸擴大,之前商部人少,現已增加了數倍,三方國門,三條外銷渠道逐漸趨於成熟。
肖德噲在李秀娥的支援下,正在謀劃如何將商品銷得更遠。
到大成國推銷農具肉蛋奶,換回來了大批的糧食。見大成國的糧食品種優於大滕國的,李秀娥當即決定更換品種種植,同時引進了花生大豆和棉花。
鼓勵農民種植這些經濟作物。特別是棉花,在長橋村以南的荒原地帶,鼓勵外來人口去那裡定居,免賦稅,免兵役。由朝廷提供糧種工具,產出的棉花全部收購,所得收入歸家庭所有。
這些優厚的政策很快吸引了很多外來戶,攜家帶口到南部墾荒了。
接下來李秀娥計劃要建立一個棉紡廠了,到這一年的冬天必須投入運營,給將來收購上來的棉花找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