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各行發展正蓬勃(第2/2頁)
章節報錯
大滕國所有的惠民政策都適用於他們,包括教育醫療等方面,當然他們也要服從義務兵役。
當這條政策正式公佈之後,很快就有了反應。
已經有人開始申請移民定居事宜了。
申請的第一批人,最先出現在沙水鎮。沙水鎮有優於其他任何地方的得天獨厚的條件。
前文說過,這裡的房屋均是統一的青磚瓦房,格局和樣式有標準,很規範。最為關鍵的是,有一些富裕人家不止是擁有一處住房,座擁兩處三處的大有人在。
這倒並不是他們為了囤積房產,主要還是為了子孫後代居住建造的。可是有的人家沒有男丁,兩三輩之後,人丁稀少,那房子便空了下來,家道也便逐漸敗落。
現在有人要買房,況且大滕國又有政策的支援,剛好借這個機會轉讓出去,也為家庭增加一筆收入。
而那些買房的也非常願意買一處這樣的房子,雙方都達到了滿意。
那些僑遷而來的首先是商人,他們****走的地方多見多識廣,頭腦靈活,對這個沙水鎮將來的發展非常看好。在這個地方肯定能發財,所以首選這裡。
在沙水鎮現有空閒住房賣完後,再來的移民者便將住址選在了石昌縣城。畢竟這裡是大滕國的都城,將來發展前景更廣。儘管他們買不到滿意的房子,充其量在一些住戶的配房裡租住下來,他們情願受一段時間的苦,也決定在這裡發展。
到這裡來的除了商人之外,還有一些手工藝者。有手藝在身,到哪裡都能夠掙到錢,溫飽沒有問題。再加上大滕國的移民政策,他們是蠻有希望的。
這些人的到來拉動了大滕國的消費需求。他們不是一個人來,基本上都是拖家帶口的,同時也為大滕國增添了勞動力。
李秀娥繼續出臺政策,鼓勵這些人走進工廠,為各個工地有效減緩了勞動力的緊張問題。
僅僅三個月的時間,整個石昌縣境移民將近千人。
這些人要麼是商人,要麼是手工藝者,至少一戶有一個是這樣的人,對於大滕國的發展來說,這些人是有益的推動者。
其實這些人能夠移居到時石昌縣來,那些商人是功不可沒的。他們來來往往,將石城縣的發展狀況口口相傳,傳到了熟人的耳朵裡。
那些人也非常向往繁榮昌盛的世界,便慕名而來。
這個移民的結果令李秀娥更加堅定了一條信念,必須要走出去。不僅僅是要將商品推銷出去,更要宣傳大滕國的發展形勢,那些有志於做出一番事業的人,便會來這裡發展。
這是後世的經驗,在這個時代也適用。
特別是對一些比較先進的技術,更需要引進人才。目前來說那制鐵工藝人才太少了,若能吸引一些鐵匠過來,大滕國的發展必將突飛猛進。
還有醫學方面,雖然說已經派人去請太醫薛仕了,畢竟他只是一個人,還需要懂得更多醫術更高醫學的人才。不過這也不能急於一時,大滕國剛剛開始發展,還沒有吸引高精尖人才到這裡來發展的必然環境。
李秀娥欣慰的是,就現在石昌縣鍊鐵工人所掌握的技術,製作出來的鐵器已經令她非常滿意了。
工部尚書親自送來了一把戰刀,說是鍊鐵廠的一名工人特意打造的,目的是讓王后檢驗冶煉技術怎麼樣?
李秀娥不懂兵器,但她也看得出好壞。這把刀刀身窄薄而長,刀頭略微上翹,整體有點弧度,準確的說是一把彎刀。
刀長大約一米,刀柄有三十公分,刀身比較輕,可以單手持刀,也可以雙手握刀,揮舞起來非常靈便。
小翠看到這把刀的第一眼便喜歡上了,嘴裡連連誇讚。黑黝黝的刀身發著烏光,揮舞起來便是一片黑影,一刀斜劈下去,手臂粗的木棍應聲而斷,再看那刀刃毫髮無損。
稱之為一把寶刀也不為過,再配上鹿皮刀鞘,看上去就很漂亮,這更讓小翠愛不釋手。
李秀娥早已看出了她的心思,便做主將這把刀贈給了她。
小翠欣喜若狂。
按照宮中的規定,這些宮女丫鬟是不允許佩戴刀劍的。為此李秀娥作出決定,專門成立一隻女子別動隊,直接受王后節利。
小翠任統率。
小翠卻連連搖頭,她不想當官,只想一心服侍王后。
李秀娥告訴她,即便是當了統帥,她也必須在身邊親自服侍,這才讓小翠應了下來。
雖說成立了別動隊,但是目前還沒有一名隊員,只有小翠光桿司令一個。
這讓小翠有點哭笑不得,但她明白王后的良苦用心。不給她官職,這把刀就不會歸她了,更無權佩帶。正因為如此,她對自家大小姐自當是感恩不盡。可她不知道李秀娥另有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