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九章文德(二)求訂閱(第3/3頁)
章節報錯
文武失衡的影響,讓姒伯陽的聖德之道走歪了。真正的聖德之道,是潤和萬物,澤被蒼生。
而不是像現在一樣,帶著某種攻擊性,就連姒伯陽看一眼,都有些壓不住心頭升起的火氣。
姒伯陽很懷疑,這種狀況再繼續下去,等不到十萬年成太乙,五十萬年證道大羅。
至多千八百年的時間,就會將聖德之道轉為殺道。
一旦轉為殺道,他的聖德、功德、道德、陰德、福德等幾條道路,都會被殺道所斬。
他的實力,或許會在此後突飛猛進一段時間。但放棄先天五德,走殺道這麼個獨木橋,無疑是丟了西瓜撿芝麻。
所以,他迫切的需要穩住聖德的變化,免得文武徹底失衡。
對此,姒伯陽也有自己的辦法,既然文武失衡,那就修一修治世之功。
對一位國君而言,治世之功與開拓之功同樣重要,只是以前姒伯陽沒有機會修治世之功。
在外敵環伺的情況下,姒伯陽要是專注於治世,只怕早就被周圍的豺狼虎豹,給生吞活剝無數次了。
如今大業穩定,周邊的豺狼虎豹,被一一剪除,日趨穩定。姒伯陽又因為殺業過盛,不得不修一修治世之功。
“文治,武功,”
姒伯陽若有所思的參悟著聖德之炁的變化,聖德之道的每一重變化,都讓姒伯陽有了一點新的體悟。
聖德乃是人主所修,其中變化暗合人主之道。
人主者,內聖外王,一聖一王,缺一不可。只做單純的武皇帝,亦或是文皇帝,卻是一條歧路,註定崎嶇坎坷。
最好是以治世之功為主,開拓之業為輔,二者文武兼備,穩定君臣佐使之序,才不失為一條通天大道。
現在姒伯陽所面對的問題,就是武功有餘,文德遠遠不足,文武失衡。
“只是,武功好修,文德難成。”
對此,姒伯陽千般心緒,有感而發。
文德與武功相比,確實難修的多。
作為國君,要想修武功,只需打一次次勝仗,開疆拓土,掃滅群敵,自有赫赫武功。
只要有能耐,一日掃平周邊諸侯,須臾之間所得的武功,常人想都不敢想。
而文德之功卻不同,文德治世,是需要姒伯陽親身投入。
以十年百年為計,興民事,修水利,止干戈,求取國泰民安,才能得一絲治世聖德加身。
這就是治世之功,與開拓之功最大的區別。
與修武功相比,修文德實在太慢太慢了。一場滅國之戰,最多隻需三年五載,甚至月餘就能有成。
而一次盛世,卻要幾十年如一日,日復一日的沉澱,才能造就出來。
很顯然,自姒伯陽崛起以來,他根本就沒有時間修文德。
從他上位之後,最長的一次休養生息,也沒超過十年。
他與他的部曲們,猶如戰爭機器一樣,三年一小戰,五年一大戰,近乎全民皆兵,打下了如今的基業。
他所推崇的耕戰制,完全就是為了戰爭服務,他的文治,也全然成了武功的陪襯。
正因姒伯陽的武功太過耀眼,武功之下的文德,才會顯得越發的不起眼。
“現在,是到了不得不改變現狀,重視文德的時候了。”
“文治武功並重者,才能在聖德之道上走得更遠。或許這一次重修文德,會是我踏破先天的契機。”
姒伯陽是如此想的,只是當他看向聖德之上,那愈發殷紅的血氣的時候,臉上愈發的苦澀。
武功好修,文治難成,因為難成,所以才更難得。
這要是讓他在山海界,在新建的越國中推行文治,積攢聖德。沒個幾百幾千年光景,他是別想成事的。
以聖德之上的血色濃郁程度來看,顯然不是一般的文德,只能調和的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