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不會吧(第1/2頁)
章節報錯
岐州之戰魏軍損失了相當的輕騎,也為高平大敗埋下了伏筆,魏軍是步騎結合的重兵集團,機動力遠遜於高平叛軍,加之人生地不熟,純輕騎的四大金剛又確實是難纏的對手。
因此,魏軍高層開會討論以後,決議直驅高平城,不再與高平鎮叛軍野外糾纏。
然而,高平城是光復了,卻沒有抓到叛軍一個毫毛。
就這樣,西征的十餘萬魏軍在高原上被迫與叛軍捉迷藏,因為只要他們一走,或者留的兵力少了,高平就會再度易手。
終於,魏軍靠著逐步壓縮高平叛軍的戰略機動空間,把高平叛軍壓縮到了高平川、祖厲川、黃河三條河流構築的西北—東南走向的長方形區域裡。
為了求穩,也為了避免防不勝防的高平輕騎襲擾,崔延伯提議就地取材,用大木鑄造“排城”,也就是盾牆,由外圍步卒舉著,內中用鎖釦相連,既可以抵禦箭矢,又可以阻擋敵軍衝陣。
齊王蕭寶夤、北海王元顥想了想,覺得沒什麼問題,於是就下令執行了。
一開始,排城確實沒什麼問題,可以有效抵禦輕騎的襲擾箭矢,但是隨著行軍的距離增加,問題來了。
如城牆一般的大盾,實在是太重了,哪怕有好幾個步卒一起承擔,也造成了士卒的疲憊。
如果是這樣,輪流來堅持一下也可以,畢竟高平叛軍的機動空間已經被壓縮在了北有黃河,西有祖厲川,東有高平川,南有魏軍重兵集團的方圓百里之間。
但是事情壞就壞在万俟醜奴玩了一手詐降,這招按理說對蕭寶夤和崔延伯這種人根本是無效的,馬上就要大功告成了,幹嘛接受叛軍的投降,那麼多人頭不是軍功嗎?
可有一個人跳出來反對了,嗯,就是持節監軍的黃門侍郎楊昱。
楊昱被高平叛軍溜了好幾個月,這時候不知道犯了什麼毛病,竟然天真地想納降。
所以說嘛,真的別外行指揮內行。
監軍這話一出,人家楊昱拿著皇帝的符節呢,要是真不聽,事後告你一狀都是輕的,按理說監軍是有權陣前斬將的。
於是魏軍開啟了排城受降,幾百高平輕騎大搖大擺地湧入排城內部,還沒等楊昱評論一下叛軍的投降文書文辭如何呢,響箭就沖天而起了。
宿勤明達、叱幹騏驎、尉遲普薩率輕騎三面衝出,決死衝鋒,而帶隊詐降的,竟然是万俟醜奴本人,幾百高平輕騎在魏軍陣裡攪了個天翻地覆,舉著城牆般的大盾,行軍異常疲憊的魏軍步卒被斷絕了與主帥的指揮,各自為戰,排城崩潰,魏軍大敗而歸。
值得一提的是,瞎指揮的楊昱死在了亂軍之中,不知道是被高平叛軍幹掉了,還是被齊王、北海王幹掉了,後者的可能性更大一點。
退回高平城的崔延伯深以為恥,充分吸收了戰敗的經驗教訓後,決定拋下高原機動不便的步卒,在高平城整頓魏軍騎兵,隨後只率領兩萬騎軍前去剿賊,其中絕大部分都是輕騎。
崔延伯奮勇當先,接連攻克高平叛軍好幾處營寨,很是勝了幾場。
可好景不長,在一次騎兵夜間突襲後,雖然佔領了敵軍營寨,但是這次敵軍營寨裡的財物堪稱堆積如山,魏軍發了瘋似的哄搶,結果中了埋伏。
魏軍在混亂的黑夜中被團團包圍,崔延伯身中數箭,歿於陣中。
至此,失去了大股輕騎的魏軍主力仍在,但是已經無力再戰了,失去了輕騎部隊根本就抓不住高平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