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祖𣈶之(第1/2頁)
章節報錯
自元冠受允了傅敬宗的請求,三千八百步騎逶迤南行,又行了數日,才走出褒斜道。
出了秦嶺,便是平坦開闊的漢中平原,在山連著山的秦嶺裡轉了好些日子,一下子,眼前就空曠了起來。
北面的秦嶺和南面的大巴山夾起來的漢中平原在地緣政治和農業、軍事條件上可謂是天賦異稟。
地緣上,得漢中者,退可固守山河,進可南取巴蜀,北進關中,正是漢高祖成霸業,漢昭烈成三分的重要地緣拼圖。便是庸碌無能的張魯,也可以憑著獻上漢中給曹操謀個萬戶侯。
軍事上更不用多說,諸葛武侯出祁山的故事都耳熟能詳了,而大巴山中的白水關、葭萌關、劍門關更是天下雄關,只要不是實力相差過於懸殊,守軍幾乎不用擔心什麼。
至於農業,雖近冬日,但仍舊能看到插播冬小麥的農戶,這也令元冠受一行人不由得感嘆造物之神奇,南北兩條宏偉延綿的山脈,中間竟然有如此肥沃平坦的土地條件。
而且漢中並不缺種植小麥、水稻這種口感較好的農作物所必須的水源。哪像隴西,只有上邽一片能種小麥,其他地方不是戈壁高原荒漠,就是草原山區鹽鹼地。
漢中平原的氣候相當的溫暖溼潤,遠勝於隴西四季不斷的乾燥大風天。而且除了平原地帶,臨近山區還有非常多的梯田可以開發。
漢中境內河流繁多,有漢水、沔水、婿水、洋水等等,年淨水量充沛,河水不凍,冬無積雪,霜害少,風力小,非常適宜農業生產,是北魏在西北的重要糧倉之一(關中、漢中、上邽)。
在北魏的潼關以西的賦稅徵收中,由於有且僅有漢中可以大面積播種水稻,大米的徵收佔據了關西接近九成的徵收產量。兩季麥佔據了關西四成的徵收產量。
即便如此,梁州府庫中依舊有著堆積如山的麥(麥子)稻(大米)粟(小米)黍(黃米)菽(大豆),由此可見,漢中之富庶。
至於為什麼元冠受知道梁州府庫裡有什麼,自然是因為傅敬宗帶著他們在梁州治所南鄭城裡修整了一番。
南鄭城中,人口遠勝關西各城,在關西人口數量上僅次於長安,傅豎眼主政漢中(包含北魏設定的梁州、益州、巴州,其中益州巴州在巴蜀境內都只有很小的一塊土地,統稱漢中)這些年,從關中、蜀中、隴西逃避戰亂和重賦至此的魏梁兩國百姓和山蠻多達十餘萬戶。
也就是說,漢中在原有的人口基礎上,遷徙來的流民已經和南梁益州的賬面人口差不多了。
說出來可能不信,南梁的益州,包含了成都平原的廣闊土地和大量人口,但是賬面只有十餘萬戶,也就是四十多萬人。
那麼人口都去哪了呢?
南梁的人口結構是由四種人構成,普通平民,寺廟附屬人口,豪強塢堡附屬人口,世家大族附屬人口。
後三種,都是不列入官府的人口統計資料的,所以偌大個益州,在蜀漢滅亡的時候還有二十八萬戶,將近一百萬人。
到了南梁這時候,反而只剩下一半了。
當然不是因為瘟疫、戰亂、天災等因素造成的,而是因為大量的人口被藏匿了起來,這些“黑戶”,官府無法對其收稅、徵徭役,南梁的國內就是這麼個情況,也不止是益州的問題。
所以哪怕北魏爛到了根子裡,各種倒黴事接踵而至,南梁還是無法北伐統一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