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確定的點點頭:“沒錯,師傅,應該就是鬼車。”

“師傅你也知道,徒兒沒別的什麼愛好,就是喜歡看那些山海經什麼古籍,其中一些古籍就有鬼車的傳說。”

聽道李四的話,張三懊惱的拍著大腿:“完犢子了,早就知道這趟下墓不會那麼簡單,沒想會這麼不簡單,有黑兇什麼的也就罷了,現在又出來一個鬼車,這不要人命嗎?”

我沒有理會李四的自言自語,而是在腦海裡找尋關於鬼車的神話傳說,看看有沒有什麼應對之法,別說,還真讓我找到了不少關於鬼車的神話傳說。

《韓詩》雲:孔子渡江,見之異,眾莫能名。孔子嘗聞河上人歌曰:“鴰兮鶬兮,逆毛衰兮,一身九尾長兮。”

這種“一身九尾”的鳥,曾經被孔子看到過,當時已經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名字,只覺得它非常怪異。後來有人將它叫做“鶬鴰”,也就是貓頭鷹一類的鳥類。九頭鳥也許就是從九尾鳥演變而成的一種傳說兇鳥。

《古小說鉤沈》輯《玄中記》也有記載:姑獲鳥夜飛晝藏,蓋鬼神類。衣毛為飛鳥,脫毛為女人。一名天帝少女,一名夜行遊女。一名隱飛。鳥無子,喜取人子養之,以為子。今時小兒之衣不欲夜露者,為此物愛以血點其衣為志,即取小兒也。

故世人名為鬼鳥,荊州為多。昔豫章男子,見田中有六七女人,匍匐往,先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諸鳥,諸鳥各去就毛衣,衣之飛去。

一鳥獨不得去,男子取以為婦。生三女。其母后使女問父,知衣在積稻下,得之,衣而飛去。後以衣迎三女,三女兒得衣亦飛去。今謂之鬼車。

而這也是我國最早的人仙戀的故事,也是最早的關於仙女下凡的傳說故事。

在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十六《羽》中記載: 鬼車鳥,相傳此鳥昔有十首,……一首為犬所噬。

宋代周密《齊東野語》卷十九中也有記載: 鬼車,俗稱九頭鳥,……世傳此鳥昔有十首,為犬噬其一,至 今血滴人家為災咎。……身圓如箕,十脰環簇,其九有頭,其一獨無而鮮血點滴,如世所傳。

明代楊慎的《楊升庵全集》卷八一《鬼車》條也有記載:周公居東周,惡聞此鳥,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餘九首。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也曾寫過關於“鬼車”的詩!

詩中有云:

“昔時周公居東周,厭聞此鳥憎若仇。”

“夜呼庭氏率其屬,彎弧俾逐出九州。”

“射之三發不能中,天遣天狗從空投。”

“自從狗齧一首落,斷頭至 今清血流。”

“邇來相距三千秋,晝藏夜出如鵂鶹。”

“每逢陰黑天外過,乍見火光輒驚墮。”

“有時餘血下點汙,所遭之家家必破。”

想到關於鬼車的傳聞,再加上剛才巖畫中所見,我估計我們接下來一定會遇到“鬼車”這種只在傳說中的,這不是我杞人憂天,而是一種直覺。

看著還在懷疑人生的李四,我沒有直接把這些話說出來,而是將王五和大隊長浩子三人喊了過來,告訴了他們我的猜測,和他們說了以後我才知道,原來他們也也有這種感覺。

看著依舊在懷疑人生的,我們四個默契的將剛才說的話藏在心裡,王五過去安慰李四,然而李四說的話讓我們明白他原來不是害怕“鬼車”而是擔心“鬼車”不只有一隻,就像巖畫中描繪的那樣,一群“鬼車”在天邊盤旋,一群數倍於“鬼車”的牛頭人在地下被屠戮。

走了不知有多久,眼前終於出現了亮光,看到亮光的那一刻,我們的心情格外平靜,手電筒的電量已經不如來時那麼充足,已經用了一大半的電量。這要是還沒到終點,我們估計都要抹黑前行,萬幸老天爺現在我們這邊,讓我們到了終點。

邁過門檻,眼前的景象讓我們瞠目結舌,目瞪口呆,這是怎樣一種奇蹟。

一口巨大的棺材懸浮在頭頂,透過棺材影子的大小來看,這口巨大的棺材絕對不是什麼虛幻事物,而是真實存在的。

看到這口棺材的一瞬間,我們就知道,這口棺材就是傳說中“天棺”。

看著這口神奇棺材,腦海中的唯一想法就是,如果這都不是傳說中“天棺”,那什麼樣的棺材才能稱之為“天棺”呢!

我們仔細的觀察這口棺材的情況,卻發現棺材底部有著四個大寫的楷書,按照李四的說法,這應該叫“天棺賜福!”

就在我們思考“天棺賜福”是什麼意思的時候,耳邊傳來“嘩啦啦”的流水聲,湍急的流水撞擊在巖壁上發生“嗡嗡”的巨響,我們順著聲音看去,眼前是一條泛著黃色的河水,河水從不知名起,往不知名初消。

就在我們想要繼續往前看看的時候,我發現自己竟然飄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