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見微知著(第1/5頁)
章節報錯
對於姬定提出來的大小稅法,在坐的貴族大夫們,已經是瞭解得非常清楚。
這大稅是以農稅為主,六四分,地方佔六,朝廷佔四,而小稅是以商稅為主,店鋪什麼的都完全屬於地方稅,朝廷不收。
朝廷所佔的商稅,主要就是礦稅、鹽稅,以及進出口稅。
這個設計完全就是出於技術考慮。
朝廷就只收那些固定不變的稅,如土地、鹽池、銅鐵礦,這些稅都是可以固定的,便於朝廷收繳。
而流動且變化的稅,因為技術的原因,如今朝廷很難顧得上,且多半還會造成許多麻煩,最終導致得不償失。
自古以來,商稅玩得最好的國家,就是如今的齊國和以後的大宋,而這兩國的套路其實很像似,都是採取國營政策。
如那明朝就玩得是一塌糊塗,不堪入目。
其實最初明朝是玩秦朝的路數,而如今秦國給出的方案,就是將所有人力物力都投入到固定稅上面,也就是極力推崇重農抑商,將商稅壓低到一個非常低的程度,收不收就無所謂,即便收不上,也不會影響到根本。
而姬定給出的方案,就是將這部分稅全部給予貴族,因為貴族就在當地,他們收這些稅就要方便許多。
如果商人就是貴族自己,他們甚至都可以不收商稅。
而這個提議最初在昭陽封地被當地貴族拒絕,原因就在於,田畝稅導致貴族也必須繳稅,在大小稅法面前,誰也沒有免稅特權。
而當地商稅幾乎沒有,故此在麻海他們看來,姬定比吳起還狠,簡直是空手套白狼。
之後他們後悔,就是因為當地半個月的商稅就抵上當地一年的田畝稅。
變法的關鍵還是在商稅,而不是農稅。
農稅是固定的,你若要收我們的農稅,你就得拿足夠的商稅來補貼我們。
這其實就是一個利益交換。
這就又回到姬定方才提到的發展計劃。
“方才我已經說過,我的發展計劃分兩大部分,第一步,發展是農業;第二部分,發展工商業。如何發展農業我已經說過,關鍵在於如何發展工商業。”
聽到這裡,每個貴族大夫都打起精神來。
是奇蹟要來了嗎?
他們都渴望自己封邑也能如昭陽的封地一樣,一鳴驚人。
姬定突然問道:“各位可知為什麼古渤海地區會在短短一年光景,就變成我楚國最繁榮的城鎮。”
司馬昭魚道:“那都是因為新船隻。”
姬定又問道:“為什麼新船隻就能夠帶來繁榮?”
司馬昭魚答道:“那是因為新船隻更方便長途運送貨物,導致大家都爭先購買新船隻,故而給當地帶去繁榮。”
“太宰說得對。”
姬定點點頭,話鋒一轉道:“但是太宰只說中其一,還有一點,就是古渤海地區四面環水,乃是水上交通要衝,一旦水路成為主要的運輸航道,即便現在搬走船塢,那邊依然會非常繁榮。
而我們楚國還有很多的如古渤海一樣的地區,尤其是在荒蕪的南方,只因當初水路運輸不便,導致那些地方縱使能夠種植桑樹,有非常多的銅鐵礦,依然無人問津,原因就是運輸成本太高,是不可能從中得利的。
而新船隻的出現,將會改變這一切。我的發展計劃,簡單來說,就是依託於水上運輸。”
說到這裡,他偏頭向法克使了個眼色。
法克立刻向外喊道:“抬上來吧!”
只見幾個下人抬著一扇屏風入得屋來,就放在大門前。
眾人回頭看去,但見屏風上面畫著一幅非常粗糙的楚國地圖,更準確的說,乃是楚國境內幾條主要的河道圖。
姬定起身來到屏風前,道:“不知各位有沒有發現,我國境內最繁榮的幾個大成鎮,全都在主要水域邊上。”
屈易為道:“此乃自然形成的,因為水域邊上的土地肥沃,可耕種糧食,這人自然就多。”
姬定點點頭道:“屈大夫說得極是,我的發展計劃也是要依託於水域。如果在坐的各位在這些地方有封地的話,我可以很負責任告訴你們,你們發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