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釜底抽薪(第1/6頁)
章節報錯
在春秋時期,這戰爭的主要形式還是以車戰為主,步兵只不過是跟在車後邊的輔助兵,也可以說是貴族武士的僕役。
車上的武士,幾乎都是貴族出身,是受過專門的訓練,如駕車、射箭和車上格鬥,等等,且戰時要自己負責全套的裝備。
這樣的軍人註定不可能太多。
故此兵車千乘之國就已經是強國了。
但隨著戰爭規模越打越大,戰車的侷限性就體現出來,簡單來說,就是不能大規模化,這步兵漸漸取代車兵。
其實如今也有一些騎兵,但是騎兵的作用,僅限於用於機動性,沒有什麼作戰能力。
這要等到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
當步兵成為主要兵種時,這戰爭時間就開始大幅度延長,以前的車戰,兩軍對壘,即便大戰,都有可能在一天之內就能夠決出勝負。
而今時今日這場戰役,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戰役。
也是完完全全屬於步兵軍團的戰爭。
故此雙方統帥也都在摸索之中,也因此都犯了不少錯誤,尤其是在協調方面。
雙方都無法做到各路軍隊協同作戰,北邊趙國的統帥,乃是趙肅侯,他能聽公子疾的嗎?
幾乎是無視盟軍統帥的命令。
而對面燕國也不服齊國,都是各自為戰。
好在對方也都抓不住機會,畢竟大家都沒有經驗。
打得都比較亂,談不上精彩,這令大家都有些畏首畏尾,不太敢冒進。
目前雙方都看不到結束戰爭的一天。
但這種情況,顯然是更有利於齊國的,這越往後拖,齊國的優勢就越明顯。
而這並不符合姬定的利益,這場戰爭可不是他所期待的,因為打到這種規模的戰爭,他也是難以控制的,雙方統帥的任何一個失誤,都有可能導致一方滿盤皆輸。
這個結果是完全不可控的。
雖然這打仗並非是他所擅長的,但姬定也有自己的強項,就是豐富的外交手段,在以後的那個世界,可以說已經將上兵伐謀發揮到極致。
許多時候,消滅一個國家,連一個士兵都不需要派出。
從最開始消滅東西二週,之後又消滅衛國,姬定都是採取內部瓦解,而不是他統率大軍去消滅這些國家的,而如今這個物件又變成了宋國。
在前線激烈交戰的同時,姬定已經在謀劃一場政變。
他先是利用洛邑商人在宋國的影響力,以及端木覆在宋國的人際關係,開始在宋國國內鼓吹反戰。
這理由也是相當充分的。
戰爭打到這種規模,其實已經是大國之間的遊戲。
唯有秦、齊、楚這種國力雄厚的大國,才能夠玩得起這種戰爭。
宋國是屬於二流強國,國力不如這三國,根本承擔不起這種規模的戰爭,同時宋國商業又非常發達,這打起仗來,許多商業活動都被迫停止了下來,斷了許多貴族得財路,也對宋國國內經濟造成很大的打擊。
關鍵,此戰非為自己而戰,而是為齊國而戰。
戰爭開始之前,宋國並沒有受到來自楚國或者魏國的威脅,反而是宋國主動挑起戰爭的。
為了別人,去奉獻自己的生命。
這可不是戰鬥的理由。
可為什麼會這樣?
追根溯源,還因為宋國國君對齊國唯命是從。
這是私人關係。
而非是國與國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