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志不在此(第1/6頁)
章節報錯
在這戰國年代,被趕下王位的人真是多不勝數,如今打得就是生存戰,可不是春秋時代的排位戰。
成王敗寇。
輸了就得走人。
其實楚懷王還算是比較幸運的。
他以及他的家人,可都沒有受到什麼傷害。
這種現象在如今倒是很少見。
這也是因為新會的立足之本,新會爭得就不是王權,而是百姓,至少對外是這麼宣傳的,這導致新會就不能大開殺戒,也不能斬草除根。
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新會其實也不怕他們死灰復燃。
隨著楚懷王的離去,盛極一時,如日中天的楚國,在這頃刻間,是土崩瓦解。
即便是那三家分晉,可也沒有這麼快。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姬定真是用完美地用行動,來證明了這兩句話實乃是至理名言。
楚國是敗於自己,是亡於自己。
新會的常備軍至今可都還在金陵和徐州,姬定只是帶著自己的保鏢出來的。
在大禍臨頭之時,楚國貴族們仍在勾心鬥角,仍在負隅頑抗,仍不願意做出絲毫妥協。
但這並非是糊塗和愚蠢。
此乃人性。
楚國的貴族可不是傻子,楚國最聰明的人才,九成都是出自於貴族,因為只有貴族才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培養。
姬定無法判斷哪些人聰明,哪些人愚昧。
但以史為鏡,可知興替。
很多朝代的滅亡,全都是走這個流程,明朝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這外面打得越兇,朝廷爭得就越兇,直到肉體毀滅,但這不是明朝特有的現象,唐朝、清朝可都不例外,這是一個既定公式。
故此姬定才敢這麼幹。
我就是將解決之策一字不差地告訴你們,你們也絕對不會這麼做。
這也令很多有識之士對楚國的體制感到非常絕望。
昭陽就是其中之一,他已經做了最後努力,但卻加速了楚國的滅亡。
在楚懷王離開之後,昭陽正式加入新會陣營。
他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如果楚懷王不肯罷休,他就準備以身殉國,但如果楚懷王主動放棄,那他就加入新會。
他既忠於王,也忠於楚。
......
王殿。
姬定輕輕撫摸著那張由他設計,由他夫人的作坊打造出來的龍椅,想起過往的種種,他的嘴角露出一絲微笑來。
下面站著的昭陽、司馬昭魚、翟拘等人,從他們的目光來看,似乎都在等待著一個新王的誕生。
唯獨子讓的神情有些複雜。
過得一會兒,姬定突然回頭向法克道:“抬出去熔了吧。”